华彩西总 | 砺剑高原,一名“战地军医”的备战姿态
编者按
过去的2022年,西部战区总医院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过难关、解难题,矢志练兵备战,奋力保障打赢,书写出华彩西总的动人篇章。
本期公众号,特别推出“练兵备战•华彩人物”——刘立业的故事,敬请关注。
医院党委颁奖词:
关键时刻,顶得上去;雪域高原,立业报国。军医的价值在战场,士兵的情怀为祖国。无论是高原防疫、高寒驻守,还是边境巡逻,默默的是生命的付出,坚守的是大好山河。
早春,海拔4000米的青藏高原寒风犹烈,一场演训战意正酣。
“我*号阵地遭敌空袭,前线十余名伤员需紧急救援……”接到上级命令,西部战区总医院医疗队前出军医利用沟壑、土堆交替掩护,迅速抵达伤员身边。分类组军医准确判断伤情,精准分类伤员;重伤救治组军医实施止血包扎,心肺复苏等相应救治措施;手术组依托远程会诊信息化技术,为伤员进行手术;医疗保障组迅速开展辅助检查和药品耗材保障......批量伤员被紧急送达各救治单元,第一时间得到有效救治。
三上高原,带领医疗队驻训,潜心研究高原环境下的卫勤保障方式;千里巡诊,服务十余个边防连队千余名官兵,采集完善边防官兵常见病疾病谱……在刘立业的身上,闪耀着一名“战地军医”的备战姿态。
1
白衣为甲,走上高原就是走上战位
初上高原,高寒缺氧的艰苦环境让刘立业始料未及。
去年7月,西部战区总医院医疗队前往西藏某地驻训。驻地山高坡陡,道路狭窄,加之海拔高、昼夜温差大、紫外线强、氧含量低,不少队员因高原反应病倒,卫勤训练一度难以展开。
“走上高原就是走上战位。”刘立业告诉大家,从临床到战场,从平时到战时,医疗队改变的不应只是保障环境,还有面对实战的观念。
在高原缺氧的环境中,部分卫勤保障科目的训练在平原地区或可以许轻松完成,但在这里每一个动作都显得格外吃力,一场演训下来,大部分同志血氧饱和度只剩下80%,而心率却直线飙升。为此,医疗队潜心总结,摸索出一套小步快走、科学安排、劳逸结合的训练方法,既保证了训练效果,又保证了队员的健康,让队员们消除了对高原的畏难情绪,为后续任务展开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同年12月,医疗队协同多兵种出任务,期间陆续有伤员后送,队员们为了少搬动伤员,在没有任何防护的情况下曝光X线60余次。有的同志为了给伤员保暖,把自己的棉衣脱下来盖在伤员身上、有的同志为了快速完成消毒,冒着被划伤的风险,清理器械、有的同志为了快速固定骨折,不顾高寒缺氧,反复奔走于组室之间……
这次经历让全体队员再次感受到战场上军医的价值所在。
2
向战而行,瞄准战场方能精准保障
演训期间,医疗队救治了一名在训练中发生了严重腹部外伤的战士:前接1.5小时,后送3小时,途中翻越两座5000米的大山,紧急手术历时5个多小时,伤情之复杂、抢救之困难远超刘立业的想象,虽然成功救治了伤员,但暴露出的很多问题还是让刘立业寝食难安:没有输血能力,后送用时过长,应急机制存在缺陷等。
从反思中找寻对策,是刘立业在演训场上的常态。他带领医疗队着力建设硬件条件,补齐了输血、检验等短板,提出了增加直升机后送科目的训练,完善了应急机制。结合演训不断总结经验——通过将消毒灭菌挂车集成装备拆解使用,确保无菌物品供应顺畅、优化升级移动DR系统,将野战便携X光机相融合并移至室内,一方面避免X线车现场展开占用空间,另一方面实现床旁X线拍摄,极大提高伤员通过量和检查的便捷性。开设了野战耗材保障车、野战药品保障车,还特别对车上的药品、耗材归类摆放,箱组加固固定,确保随时“基数齐,药效稳,供的快”……
“战场上的卫勤保障来不得一点花架子,把实战淬火当成常态,才能不断提升救治能力。”不久后,医疗队又处理了一例急性化脓性阑尾炎的病例,在前期不断建设和完善的基础上,这次显得十分从容,伤员也很快恢复。
3
巡诊边关,情暖雪域守护官兵健康
走上边关,才真正懂得家国的意义。
作为高原地区为数不多的医疗力量,边防巡诊是医疗队的重要任务之一。边防官兵有哪些常见疾病?应该如何精准保障?是刘立业和队员们急需掌握的情况。
高原难,在高原上行走更难!第一次徒步前往哨所,面对仅能一人通行的山路,队员们肩扛手提医用物资,走一步喘一步,没有一人掉队。来到哨所,看着一张张黝黑的脸庞、青紫而干裂的嘴唇、被寒冷冻伤的双手、居高不下的血压、陈旧而反复的伤病……大家纷纷觉得,能为边防官兵的健康出一份力,再苦再累也值得!
巡医者,不以山河为远。为解决高原地区缺医少药,医疗保障点少路远的问题,刘立业带着队员先后多次赴一线哨所点位,行程7000余公里,海拔跨度2600余米,为2000多名官兵巡诊,在海拔4000多米和零下16度的严苛环境下,3天内为某旅近千名官兵体检,创下了野战X线车工作海拔最高、气温最低、持续工作时间最长、通过量最多的记录,历经数月,采集并获得了边防官兵常见病的疾病谱。
巡诊期间,两名战士出现谵妄、昏迷、呼吸困难,经诊断为急性高原肺水肿、脑水肿,刘立业果断决策,借助高流量氧疗仪和新式制氧车,经医疗队就地治疗一周后,两名战士完全康复。
“军医的价值在战场,保持备战的姿态,才能确保随时拉得出、上得去、救得下、治得好。”刘立业说,下一步,他们还将针对高原特点,分析高寒环境研战场,着眼边境冲突模式研战伤,针对武器杀伤效能的变化、伤情发展的危害、保命控伤的策略、病患诊治的需求,不断学习高原伤病特点和救治方法,为官兵的生命健康保驾护航。
监制:高渝敏
审编:龙秋帆
责编:赵芝洪
编辑:张冰凌
作者:【普通外科】刘立业
刊期:第626期
来源:本号原创
投稿邮箱:hcxzrm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