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科普|乳腺炎不是哺乳期专属,警惕非哺乳期乳腺炎
小美,是三个孩子的妈妈,曾经身材纤细,面容姣好,体重98斤,停止哺乳3年后,发现左乳腺一核桃大小肿物后,检查乳腺彩超:bi-RADS评分4a类。
在当地医院医生建议下,做了肿物的穿刺活检,病理提示为:浆细胞性乳腺炎。医生建议,要么手术切除肿物,日后仍有极大的复发风险,要么保守治疗。
小美选择了保守治疗,随即便开始了漫长的激素之旅,一吃就是半年,体重飙升至198斤,除了外貌的压力,身心疲倦、乏力、脱发,精神焦虑、失眠、骨质疏松等一系列问题接踵而至。
如今,肿物在治疗期间,再次出现增大趋势,乳房其他部位也开始出现肿物,局部红肿,即将破溃,这让小美不胜其烦。
非哺乳期乳腺炎,包括乳腺导管扩张症、导管周围乳腺炎、浆细胞性乳腺炎、肉芽肿性小叶乳腺炎。多见于女性,是妇女非哺乳期的一组乳房炎症病变。
主要临床表现为:非周期性乳房疼痛、乳头溢液、乳头凹陷、乳晕区肿块、乳房脓肿、乳头部瘘管等,急性期可出现红、肿、热、痛,可伴有同侧腋下淋巴结肿大;其发病率占乳房良性疾病的4%~5%,近年来有增加的趋势。平均发病年龄25~40岁,尤其哺乳后3~4年为高发期。主要发生在非妊娠、非哺乳期的中青年女。
特点:非哺乳期乳腺炎涵盖的病种多样,若治疗不当,极易反复发作,长期不愈,是仅次于乳腺癌的难治性乳房疾病,对乳房的破坏作用很强,常给患者在肉体上和精神上造成很大创伤,大大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该病在临床中存在容易漏诊、误诊、延迟诊断、治疗不当等问题,从而导致病程长、疗效不佳、乳房美观度明显受损、医疗费用增加等不良后果,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
目前病因不确切,危险因素如下:乳房发育不良、乳管阻塞、乳头内陷、细菌感染、吸烟史、服用避孕药物、内分泌失调、免疫异常等。
诊断:非哺乳期乳腺炎临床表现多,无明显特异性,临床上需鉴别炎性乳癌,诊断时需结合超声、钼靶、乳腺MR。病理检查是诊断非哺乳期乳腺炎的金标准。
目前,抗生素是治疗该病的常规用药,主要是广谱抗生素包括头孢类或喹诺酮类,可联合使用抗厌氧菌药物。部分患者可能与结核感染有关,可在明确之后使用抗结核药物,以及类固醇激素、免疫抑制剂、中药等。手术方式需根据疾病的发展病程来确定,包括穿刺抽脓、切开引流术、窦道切除术、部分乳腺切除或乳房全切等。
中医药有何妙招呢?
非哺乳期乳腺炎属于中医“粉刺型乳痈”范围。中医在非哺乳期乳腺炎的治疗上相比西医治疗而言,临床效果显著,损伤范围小,痛苦少,可减少手术切除乳房的机会,最大限度地保留正常的乳房外形,减少使用糖皮质激素所带来的副作用。
乳房属胃,乳头属肝,正如《丹溪心法》所云:“不知调养,忿怒所逆,郁闷所遏,则厥阴之气不舒,以致窍不得通……阳明之血沸腾,故热甚而化为脓血。”清代吴谦亦认为:“乳疽、乳痈乳房生,肝气郁结胃火成。”
非哺乳期乳腺炎临床表现多样,临证时注重内治疗法。
1、病程中常出现肝经郁热的证型。治疗应以疏肝清热为主,选用柴胡疏肝散。
2、治病求本,重在温阳化痰,散寒通滞;选用阳和汤。
3、如局部瘘口形成。当扶正托毒,用银花甘草汤;气血两虚,用八珍汤加减。
4、同时必须重视外治疗法,加强局部处理,包括外用药物,如肿物红肿热痛时,选如意金黄散外敷;脓肿形成后,小切口引流,八二丹药线提脓收口,红油膏覆盖。局部换药、挂线等。
小美,在中医药的治疗干预下,局部的瘘口采用小切口引流,其它新发的乳房肿物,及早外敷如意金黄散,结合中药辩证内服,病势已得到控制,经过2个月的治疗,肿物明显消退,未再反复,现已经彻底停掉了激素,目前体型、生活质量均得到极大改善,脸上也挂上了久违的微笑。
该病在治疗过程中极易出现病情反复,这要求患者及医生都要有耐心,需要医患之间相互配合才能治愈的疾病。
平时尽量做到以下几点:
1、平时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及饮食习惯,忌食辛辣、烧烤及鱼腥发物。
2、穿着合适的衣物、避免过紧。
3、保护好自己的乳房,避免外伤或不正当的乳房按摩。
4、提倡母乳喂养,尽量排空乳汁、避免乳汁淤积。
5、加强锻炼,增强机体免疫力,预防非哺乳期乳腺炎的发生。
6、非哺乳期突然出现乳房疼痛及乳房肿块,一定要尽早前往医院就医。
7、发病后及时治疗,形成瘘管后及时手术。
文/图:李娟邓谊针彭巧瑜
※部分素材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