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院70周年优秀征文 | 曾庆之:那些年,那些事
70载风雨兼程,镌刻铿锵步履;
70载薪火相传,开启奋进时代!
回顾医院70年风雨历程,
一代代胸科人,
用激情和梦想书写光辉岁月,
用仁心仁术见证初心和誓言!
为庆祝广州市胸科医院建院70周年,医院公众号从本期开始推送“我与医院共成长”主题征文,追溯医院发展建设的重要历史,回顾医院在护佑人民健康中的医患情缘,记录医护服务中的感动与收获,一起来听听胸科人的心声。
那些年,那些事
退休二党支部曾庆之
我于1982年被分配到广州市结核病医院(广州市胸科医院的前身)放射科工作。从此,开始了40年的“照肺”生活,见证了医院由单一结核病住院医院转为胸科医院的过程,也见证了胸科医院从改革开放初期的艰苦奋斗到现在成为有特色的专科医院的辉煌。当年的那些事、那些情,也常常会与前辈和同辈人谈起,正是:“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花轿”透视
在胸科医院的前辈和同辈人口中,经常会谈起以前的外出胸透体检,“花轿”就是那时的移动透视机。据说这种透视暗室始于60到70年代,是结核病医院为了响应毛主席“把医疗卫生工作的中重点放到农村去”的指示。组织医疗人员到农村去开展结核病普查而设计的。
我刚来医院工作时,也经常使用这种“花轿”外出进行结核病普查。那是一种既简单又实用的移动暗室透视装置。“花轿”由10根1.5米长的带床扣木方和前面分成两块的铅屏风组成基本框架。铅屏风也是高0.75米、宽1.5米。屏风中间开有11英寸*14英寸的窗口,用于装入透视荧光屏,窗口两侧有两个人手可伸出的洞。使用时,把木框架在室内或室外空旷处加起来,使木方和铅屏风结为一个木框空间。装上透视荧光屏在窗口上并用门柱固定,两侧手伸处放上铅手套。然后用一面红色、一面黑色的厚实棉布把整个框架的五个面包裹起来,以形成透视用的暗室。由于暗室是由木方搭建,又包上红布,故被医院职工戏称为“花轿”。把X光机球管用桌子放稳,接上控制台,透视脚闸往“花轿”内一放,插上220V电源,医务人员即可在“花轿”内进行胸部X线透视检查。那时下乡和下厂,医务人员用竹箩筐一箩放X光机球管和包裹布,一箩放控制台和荧光屏。木方和两块铅屏风自然也是自己担着、抬着,放上来运送的汽车,就可到处去进行胸部透视检查了。
那时,全院医务人员都会参加胸透普查工作,“花轿”透视由于在暗室进行,又闷又热,加上为了辐射防护,必须要穿上铅围裙、戴上铅手套,故透视人员又被群众成为“大黑手”。黑色的、厚重的铅手套之别称也。为了保证工作的效率和保障工作人员的安全,通常每工作半小时左右就要换人。暗室透视要进行暗适应,即进入暗室前10分钟佩戴墨镜,以便进入暗室后能适应黑暗环境进行工作。当时透视的工作效率也较低下,每小时30到40人左右。经常到一个工厂去,几百号人就要工作几天了。因工厂的工人大多实行三班制,晚上开工是常有的事。
我在80年代到90年代中期也经常用“花轿”外出,到过很多工厂、农村生产队,记忆中有南洋电器厂紫泥糖厂、三元里公社,番禺、花都等农村。当时工作虽然艰苦,但也留下了难忘的回忆。同事相聚,谈及当年外出体检的往事,共同唤起往日的记忆与情谊。
即冲片
1983年,结核病医院该名为广州市胸科医院,为了适应改革开放的大潮,提高医院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医院决定在院内开设结核专科门诊服务(以往结核病院只有住院,没有门诊),并制定了由各住院病区派医生负责本区出院病人回院门诊复查的出诊制度。把住院后需复查继续治疗的病人留在医院继续治疗。
当时,来专科门诊复查的病人绝大多数是外地病人。80年代,交通十分不便,病人迫切希望能当天来院复查,当天就能把病看完,把药开好回家。这样,就对放射科提出了更高要求。因胸科结核病人复查时一般都要先拍胸片,经医生根据胸片情况进行药物的增减。但当时拍一张胸部X光胶片的程序比现在繁杂很多,胸片使用的是模拟成光胶片。它受X光照射后,要经过在暗室内显影、水洗、定影、水洗、晾干才能完成,单晾干就要半天时间,天气不好还不干。为了解决外地病人的需求,放射科提出了即冲片的办法。病人照完胸片后,放射科立刻为病人冲洗胶片,一小时后把湿片交给病人到门诊医生处看病,看完病后病人把胶片归还放射科继续水洗、晾干,然后出报告、存档。根据当时的情况,经广州市物价部门核准,放射科的即冲片服务可加收每张2元的即冲费。
医院非常支持放射科的做法,为放射科设置了专门的门诊照片室和门诊冲洗暗室,并购置了胶片烘干机。这样,在广州市属医疗领域,我们医院率先开始了即冲、即看照片、即时治疗开药的诊治模式,为医院赢得了病人的支持的信任,提高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做出了贡献。
康宁病区
提起胸科医院的康宁病区,很多胸科人都能说出许许多多的故事,它有着很多人的回忆和希望,很多人的情怀与艰辛,它是胸科人的骄傲和自强不息。
那是80年代中期,医院为了积极投身到改革开放大潮中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改变了医院的落后面貌。在当时政策允许的前提下,大胆地通过医院职工整体集资创办的一个病区。该区主要以医、养、护结合的模式,针对当时很多老、弱无依靠的病人和绝症需要临终关怀照料的病人,给予他们良好的照顾。职工集资建病区。这在当时也算是开拓性的创新举措。对解决新增病区的问题起到了实质性的作用。该病区从开始就采用独立核算的形式进行建账,自筹资金、自负盈亏,医疗服务收费严格按照当时的医疗服务收费标准收费。医院全体职工都是康宁病区的股东,按每人每股500元,不能多入股。新入职的职工也可以入股。每年到年终结算,进行盈利分红。那时,由于大家都是股东,医院职工热情高涨,积极支持康宁病区建设。医院对进入康宁病区的医、护、工勤人员也进行了分配倾斜,从而推进按劳分配原则。由于病区设置的服务良好,医、护、工勤同心协力。很快,康宁病区就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由最初的一层楼病房发展到三层楼的病房。第一年就开始盈利分红。以后每年的盈利分红都不断上升,使职工们的经济收益有了大幅增长。医院也通过开办康宁病区,使医院对各类病人的诊治都得到锻炼和提高,特别是危重病人的救治有了很大的进步,医院整体经济实力也得到了极大提高。
▲本文作者曾庆之(前排左四)
文字:曾庆之(退休二党支部)
编辑及审核:院党委办公室
广州市胸科医院
微信公众号(服务号)
地址:广州市越秀区横枝岗路62号
电话:
020-83592692;
020-83592832(急诊24小时)
广州市胸科医院
微信订阅号
广州市胸科医院
微信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