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热播剧《狂飙》“强哥”力荐!人人都适合吗?
要说今年春节档最大的爆款
莫过于最近很多人都在追的
电视剧《狂飙》了!
紧凑而涤荡起伏的精彩剧情
丰满且性格各异的剧中人物
让多少人追了一集还想再追第二集
真真是欲罢不能!
而剧中的
“黑道大佬”高启强也成了
多少人茶余饭后争相谈论的主角!
今天,我院脾胃病科专家
就带大家认识一下
被高启强所推崇备至的一样东西
——陈皮!
陈皮,又被称为“黄金皮”
陈皮,又被称为“黄金皮”
老一辈人常说:
“一两陈皮一两金,百年陈皮胜黄金”
这是为什么呢?
一起来看看
陈皮的好处知多少?
陈皮为芸香科植物橘(CitrusreticulataBlanco)及其栽培变种的干燥成熟果皮。药材分为“陈皮”和“广陈皮”。采摘成熟果实,剥取果皮,晒干或低温干燥。其性味苦、辛、温,入肺、脾经,主要有以下功效:
CitrusreticulataBlanco
(1)用于胸腹胀满等症。陈皮辛散通温,气味芳香,长于理气,能入脾肺,故既能行散肺气壅遏,又能行气宽中,用于肺气壅滞、胸膈痞满及脾胃气滞、脘腹胀满等症。常与木香、枳壳等配伍应用。
用于胸腹胀满等症。陈皮辛散通温,气味芳香,长于理气,能入脾肺,故既能行散肺气壅遏
,又能行气宽中,用于肺气
(2)用于湿阻中焦、脘腹痞胀、便溏泄泻,以及痰多咳嗽等症。陈皮苦温燥湿而能健脾行气,故常用于湿阻中焦、脘腹胀闷、便溏苔腻等症,可配伍苍术、厚朴同用。又善于燥湿化痰,为治湿痰壅肺、痰多咳嗽的常用要药,每与半夏、茯苓同用。
用于湿阻中焦、脘腹痞胀、便溏泄泻,以及痰多咳嗽等症。陈皮苦温燥湿而能健脾行气,故常用于湿阻中焦、脘腹胀闷、便溏苔腻等症,可配伍苍术、厚朴同用。又善于燥湿化痰,为治湿痰壅肺、痰多咳嗽的常用要药,每与半夏、茯苓同用。
(3)用于脾虚饮食减少、消化不良,以及恶心呕吐等症。该品燥湿而能健脾开胃,适用于脾胃虚弱、饮食减少、消化不良、大便泄泻等症,常与人参、白术、茯苓等配合应用。因其既能健脾,又能理气,故往往用作补气药之佐使,可使补而不滞,有防止壅遏作胀作用。
(
)用于脾虚饮食减少、消化不良,以及恶心呕吐等症。该品燥湿而能健脾开胃,适用于脾胃虚弱、饮食减少、消化不良、大便泄泻等症,常与人参、白术、茯苓等配合应用。因其既能健脾,又能理气,故往往用作补气药之佐使,可使补而不滞,有防止壅遏作胀作用。
专家推荐5款陈皮常见搭配茶饮或汤膳
1、
1
陈皮粥
需要60克大米和15克陈皮,要把陈皮放在水里面浸泡洗干净切成小片,放在碗里面加入清水浸泡30分钟,大火煎煮开之后再用小火,过滤渣取汁,把淘洗干净的大米放在锅里面加入适量的水和陈皮汁煮成粥,每天服用一剂,此方法具有化痰止咳以及行气健脾的功效,特别适合于消化不良、恶心呕吐、胸口闷痛以及脾胃气滞的人群。
60
15
30
2、鸡内金陈皮粥
需要6克鸡内金,3克陈皮和砂仁,40克大米,少量的白糖,先把以上所有的材料全部洗干净研磨成细末,大米淘洗干净,放在锅里面加入适量水煮成粥,等粥快熟的时候再放入药末和白糖调拌均匀,每天服用两次,每天早晚各服用一碗,此方法具有健脾消食的功效,特别适合于饮食不洁所引起的腹部胀痛、脸色发黄和呕吐。
6
3
40
3、砂仁陈皮鲫鱼汤
需要400克鲫鱼,三片生姜,4棵香菜和1/4个陈皮,6克砂仁,先把砂仁打碎,把鲫鱼处理干净放在锅里面,用小火煎至两面微黄,先把生姜和陈皮全部放在锅里面,加入2500毫升的水,大火煮开之后再放入鲫鱼,用小火一直煲两个小时即可,最后加入生抽和食盐、香菜,此方法具有除湿祛痰及温中健脾的功效。
400
4
1/4
6
2500
4、陈皮老鸭汤
需要5克陈皮、一只老鸭、8个红枣、一小勺米酒、适量的盐和三片生姜,把鸭肉洗干净去皮切成块,把以上所有的材料全部放在锅里面,大火煮开之后再用小火煮一个半小时,最后加入调料味即可,此方法具有滋阴补血以及理气健脾的功效。
5
8
5、陈皮茯苓茶
需要茯苓10克,陈皮4克,将茯苓、陈皮洗净备用,养生壶中放入适量清水,水烧开后放入茯苓和陈皮,中小火煮5~8分钟,呈茶汤色即可倒出饮用。两者泡茶饮用,可健脾利湿,化痰减肥,健脾燥湿,化痰祛脂。
茯苓
克,陈皮
克,
茯苓、陈皮洗净备用,养生壶中放入适量清水,水烧开后放入茯苓和陈皮,中小火煮
分钟,呈茶汤色即可倒出饮用。两者泡茶饮用,可健脾利湿,化痰减肥,健脾燥湿,化痰祛脂。
这5类人不适宜服用陈皮
两位医生指出,不适合喝陈皮泡水的人群,包括胃虚有火者、热性疟疾者、实热证者、气虚自汗者以及胃火泛酸者等。
1、胃虚有火者:陈皮温热香燥,泡水后具有助热功效。胃虚有火者喝陈皮泡水后,可能会诱发或加重呕吐症状;
1
2、热性疟疾者:陈皮辛温行气,存在高热、多汗等热性疟疾的人群应禁忌喝,以免加重病情;
2
3、实热证者:陈皮辛温助热,存在烦躁、口渴、口臭等实热证的人群也应禁忌喝,以免加重病情;
3
4、气虚自汗者:陈皮辛温行气,气虚自汗时喝陈皮泡水多会耗气,不利于症状缓解,因此气虚自汗者禁忌喝;
4
5、胃火泛酸者:陈皮温热香燥,泡水饮用后多会助热,可加重胃火泛酸者的病情,不利于疾病恢复,因此胃火泛酸者禁忌喝陈皮泡水。
5
科室介绍
脾胃病科(内四科)
脾胃病科(内四科)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脾胃病科(消化内科),集医疗、教学、科研为一体,由消化内科门诊、住院部、消化内镜中心三部分组成。有主任医师1人,副主任医师1人,主治医师2人,住院医师3人,同时拥有一支专科经验丰富的护理队伍,科室人才梯队合理。
我院脾胃病科消化内镜中心设备先进,包括电子胃镜、电子结肠镜、染色内镜(NBI/染色剂)、放大内镜及C13、C14呼气试验检测系统。目前可开展常规普通及无痛胃肠镜检查及治疗、息肉切除、急诊内镜下止血和C13、C14呼气检测筛查幽门螺旋杆菌等。
为了让广大群众能够更快、更准确地完成胃肠镜检查及治疗,脾胃病专科门诊周一至周六开展。脾胃病科住院部设立床位20张,配备了先进的心电监护、呼吸机、除颤器、微量泵、心电图机等仪器设备。针对常见消化系统疾病如消化性溃疡、消化道出血、急慢性胃肠炎、急慢性肝炎、肝硬化、胰腺炎等开展了极具中西医特色的临床诊疗实践和研究。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脾胃病科对消化类疾病的诊断、治疗、护理更加专业化、规范化、精细化,全心全意为患者提供更精准、更舒适、更优越的医疗服务。
专家介绍
陈冠林
主任医师、医学博士
擅长: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党委书记,医学博士、研究员、硕士研究生导师。第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国家自然基金委、广东省自然基金委评审专家。留学澳大利亚Wollon.Uni获硕士学位,受聘广东留学人员联谊会广东欧美同学会理事,任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广东省中医药学会理事,广东省肝脏病学会中医药分会常委。长期从事消化系统疾病和慢性劳损的基础和临床研究(萎缩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返流性食管炎、口腔溃疡、溃疡性结肠炎、骨痿、骨痹等)。
出诊信息
总院:周二上午、周四上午二楼内科3诊室
江家赞
副主任医师、医学硕士
擅长:本科毕业于广州医学院,广州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硕士,从事内科临床、科研及教学工作20余年,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先后在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广东省中医院、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进修消化内科。可熟练开展胃肠镜检查及治疗。主持广东省科技计划、广东省中医药管理局课题各一项,参与各级课题多项;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
出诊信息
总院:周一上午、周三上午内科门诊3诊室
总院地址:广州市荔湾区龙溪大道261号
张义荣
主治中医师、医学硕士
擅长:2009年毕业于广州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肿瘤方向,从事内科专业10余年,2015年进修胃肠镜,可熟练开展胃肠镜检查及治疗。擅长中西医结合诊治各种临床常见疾患,尤其是消化系统疾病如消化性溃疡、急慢性胃肠炎、反流性食管炎,消化道出血、肝炎等;中西医结合治疗胃癌、肠癌、肝癌等,致力于研究中医药改善肿瘤晚期患者生活质量。主持参与厅局级以上课题多项。学术论文多篇。
出诊信息:总院:周五上午二楼内科3诊室
孙德宣
主治中医师、医学硕士
擅长:毕业于广州中医药大学,师承广东省名中医陈瑞芳教授,热衷中医药事业。广东省中医药学会脾胃肝胆整合康复学会委员,广东省基层医学会中医脾胃消化病分会委员,广东省中医药学会消化道肿瘤分会委员。擅长中西医结合诊治各种临床常见疾患,尤其是消化系统疾病如便秘、消化性溃疡、消化道出血、急慢性胃肠炎、肝炎、胰腺炎等。可熟练开展胃镜、肠镜检查及镜下治疗,在各级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多篇。
出诊信息
总院:周二下午、周六上午内科门诊3诊室
总院地址:广州市荔湾区龙溪大道261号
郭歆
住院医师、医学硕士
擅长:毕业于广州中医药大学中医学(中西结合)本硕连读专业,中医内科方向,师从广东省中医院名中医华荣主任。擅长中西医结合诊治临床常见内科疾病,从调理脾胃论治内科疾病,尤其是消化性溃疡、急慢性胃肠炎、消化道出血、头痛、眩晕、失眠等。
出诊信息
总院:周五下午内科门诊3诊室
总院地址:广州市荔湾区龙溪大道261号
晏显妮
住院医师、医学硕士
毕业于广州中医药大学中医学,师从国医大师学术继承人刘小斌教授、陈瑞芳教授,已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主持广东省中管局课题1项,参与编写书籍2部。擅长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慢性便秘,慢性腹泻,肝炎,肝硬化,溃疡性结肠炎及亚健康疾病的膏方调理。熟练掌握内镜下胃肠息肉切除术及内镜治疗。
张怡婧
住院医师,医学硕士
毕业于广州中医药大学,师从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陈延教授,已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多篇,参与编写消化科专著1部。擅长中西医结合治疗萎缩性胃炎、胆汁反流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反流性食管炎、便秘、肝炎、胰腺炎、克罗恩病、溃疡性结肠炎等。熟练开展胃肠镜检查及治疗。
供稿:郭歆|初审:江家赞
排版编辑(实习生):林于琳
文字编辑:叶美琪|校对编辑:李龙浩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