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春困”,可能是一种病!
健康科普
“春困”,可能是一种病
2月4日,癸卯兔年立春,今年大二的小陶本来应该收拾行李准备返校,开启新学期的校园生活,却在家人的陪同下来到了西部战区总医院神经外科就诊。
“过完年没几天吧,他就天天睡觉,喊他带弟弟妹妹出去玩,他也没什么精神,就是说想睡觉。”小陶妈妈后怕地回忆道,“他爸爸还很不高兴,我想着孩子马上就要返校了,在家多休息下,就也没管他。”
今年的春天来得有些早,春寒料峭却挡不住风和日暖,公园里、草坪上、绿道边,随处可见被烤得昏昏欲睡的人们,就连小陶自己也觉得只是“春困”。
直到2月4日晚上,小陶堂妹来串门,抱怨说:“哥哥这两天真是从早睡到晚,比我们家猫还能睡!刚刚进去喊他吃饭,使劲摇他才把他喊醒,没说几句又睡着了!”
一语惊醒梦中人,小陶父母闻言面面相觑,细细想来越发惊疑不定,孩子睡得会不会太多了一点,又会不会睡得太沉了一些......几番思量后,当即带着儿子直奔西部战区总医院神经外科,当晚小陶以“颅内占位性病变”收治入神经外科重症监护室,完成术前准备后被推上了急诊手术台。
1、颅内占位性病变,就是脑子里面长了东西,占了位置吗?
简单来说,可以这样理解。
颅内占位性病变(intracranialspaceoccupyinglesion)是在颅腔内占据一定空间位置的一组疾病的总称,其中以颅内肿瘤、颅内血肿和脑脓肿等为常见,较为常见的病因有:
①颅脑损伤引起的各类颅内血肿
②各种自发性颅内出血及血肿
③颅内各种原发和转移性肿瘤
④颅内脓肿
⑤颅内各种寄生虫病
2、小陶的症状是颅内占位性病变的典型临床表现吗?
不是。小陶所表现出的“嗜睡”是一种最轻程度的意识障碍,属于一种病理性的倦睡,多继发于颅脑改变,如果处理不及时,严重者可能昏迷。
颅内占位性病变的临床表现还有:
①颅内压增高
在颅腔内占有一定空间位置的肿块样病变,如肿瘤、血肿等,随着病变体积的增大,颅内压生理调节失代偿,其颅内压力超过正常值(80~180mmH2O),常伴有脑功能障碍。
②头痛
颅内压增高时其脑膜、重要的血管神经受牵拉引起。发病初起不典型,重时可逐渐呈持续性,甚至难以忍受。
③呕吐
是脑干移位和牵拉或肿瘤直接刺激延髓的呕吐中枢,呕吐呈喷射性,不伴有其他消化道症状,常在头痛剧烈时出现,呕吐后头痛稍缓解。儿童因肿瘤常发生在后颅凹,早期即可出现呕吐,易被误诊为消化道疾病。
④视乳头水肿
颅内压增高后,眼静脉回流受阻,眼底检查可见视乳头边界欠清、静脉充血、渗出或出血。中晚期因继发性视神经萎缩而视力下降。
“头痛、呕吐、视乳头水肿”被称为颅内压增高三联征。
⑤癫痫发作
是占位性病变刺激皮层产生的异常放电。成年人的癫痫发作往往是占位性病变引起。
⑥脑疝
是颅内压增高的晚期并发症。手术是唯一可靠的选择手段,可去除病变、缓解颅压高、恢复脑功能。个别病变不能手术切除者可行颅内或颅外减压术,缓解症状。
3、如有任何症状表现,普通人应该怎么做?
不可小视,应及时就医。
颅内占位性病变难以靠视、触、叩、听诊断,常通过影像学检查确诊,包括头颅CT扫描、磁共振检查(MR)、脑血管造影(DSA)等,影像学检查可显示占位性病变的位置、大小、形态、数目,还能观察到病变内部是否有囊变、坏死、钙化、出血等。
-特别提醒-
西总神经外科医护人员特别提醒:一旦出现持续性、进行性头痛或意识状态的改变,须及时进行鉴别和治疗,应避免自行处理而延误病情。
立春之后,东风解冻,蜇虫始振,鱼陟负冰,万物生长,小陶也顺利渡过了术后危险期,转入神经外科普通病房进行康复治疗。
“我还真的以为是天气暖和犯春困呢,真是没想到原来是脑子里长了东西。”小陶打趣地说到,“都说春困秋乏、冬眠夏打盹,我以后可都不敢懒觉了。”
温馨提示:科普内容仅供参考,如有症状请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就医,遵医嘱用药。
参考资料:
[1]陈孝平,汪建平,赵继宗.外科学.第9版[M].北京: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178-182.
[2]贾建平.神经病学.第9版[M].北京: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86-88[3].
——图源网络,侵必删。
监制:高渝敏
审编:龙秋帆
责编:赵芝洪
编辑:胡冰燕
作者:【神经外科】刘瑀宋敏蒋玲俐
刊期:第621期
来源:本号原创
投稿邮箱:hcxzrm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