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 | 青春期的孩子,这几个求救信号,多少人懂?
2月2日上午,江西警方召开发布会,通报了上饶市铅山县致远中学学生胡某宇失踪事件的最新情况。从胡某宇失踪到被发现的100多天以来,关于他的任何消息都揪着人们的心。
警方在当天的发布会上通报:胡某宇系自缢死亡,录音笔中音频表达自杀意愿。
这场悲剧,让大家唏嘘不已,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再一次出现在大众面前,引人深思。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及生活节奏的加快,儿童青少年出现厌学、休学、自残等病态行为日益增多,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自杀占全球所有死亡人数的近1.5%,每40秒就有一人死于自杀,每年近有80万人死于自杀,自杀是发生在全球15-29岁人群的第二大死因。
电视剧《小欢喜》中,高中生乔英子患上抑郁症,常常失眠。
在2020年心理健康蓝皮书中,青少年有24.6%的抑郁检出率,并随着年级的增加而攀升,而在《中国儿童青少年精神障碍流行病学调查》中的数据显示,在6到16岁的在校学生当中,约有17.5%的孩子患有精神障碍。
近年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频出,
近年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频出,
面对常见的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
面对常见的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
如何关注了解?
如何关注了解?
遇到孩子心理健康问题
遇到孩子心理健康问题
家长该怎么办?
家长该怎么办?
如何在早期识别青少年有自杀倾向的信号
有以下行为需要警惕
情绪出现明显变化,常无故情绪低落或易激惹,无故哭泣。
有长期或多次受到校园暴力。
多次谈到自杀或死亡。
有厌学、逃学甚至休学行为。
反复自残行为。
有冲动暴力倾向或虐待动物行为。
出现生活懒散,退缩,不与人交往及幻听等精神病性行为。
长期失眠或睡眠日夜颠倒改变。
有重大生活事件刺激。
环境的改变出现适应障碍时。
如果身边人群有上述高危信号
应该采取以下措施及时处理
1.交谈:技巧性交谈,倾听让孩子说出当前的感受及想法,包括是否有自杀的想法和行为。
2.需求专业机构的帮助:包括社会心理治疗机构及有精神心理专科的医疗机构,判断目前状态需要如何治疗。
3.门诊药物治疗或住院治疗:如果症状达到病态并需要临床药物治疗,应当及时服药治疗。对自杀倾向严重或精神病性症状明显的患者,应尽快到精神科专科医院住院治疗。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很少是“突然”产生,家长们应该防范于未然,在日常生活中就注意预防,采取家庭、学校和社会相结合的综合措施。
1.和孩子保持亲密关系
1.和孩子保持亲密关系
如今不少父母有一个误区,就是太重视对孩子的教育,却忘记和孩子保持良好的关系。
其实,在保持良好关系基础上的教育才有意义。心理专家主张“关系大于教育,关系先于教育”,如果发现孩子有问题,先改善亲子关系。
“关系大于教育,关系先于教育”
孩子对父母和自己的亲密关系不满意,所以会逆反,比如父母要他好好读书,越说他越不读。只有和孩子结成彼此非常信赖的共情关系,父母的引导才会顺利地实现。
2.不要和“别人家的孩子”过分攀比
2.不要和“别人家的孩子”过分攀比
孩子的年龄和心智有其年龄段的特点,不要过分强调一致性,父母和老师不要总拿孩子之间硬性地比较,而要鼓励自己的孩子成为他希望成为的人。
3.用“情”打动孩子胜过用“理”
3.用“情”打动孩子胜过用“理”
做父母的是将“情”放在第一位,还是将“理”放在第一位。家庭是应该讲“情”而不是只讲“理”的地方,特别是对于正处在青春逆反期孩子的教育。
4.允许孩子犯错
4.允许孩子犯错
老师和家长要允许孩子犯每个年龄可以犯的错误,
这是心理医生在临床中慢慢总结出来的,犯这种错误的结果往往是好的。
那些看起来很傻的错误是孩子成长的资源,而不是障碍。孩子没有经历过痛苦,就容易被痛苦打倒,经历了才能学会管理和释放情绪。
5.多把目光聚集在孩子身上
5.多把目光聚集在孩子身上
孩子的心思是在和孩子的交流中体察到的。想让孩子对我们没有戒备,老师家长平时需要多把目光聚集在孩子身上,多问自己这些问题:
我知道孩子在想什么吗?
我知道孩子在想什么吗?
孩子害怕什么?
孩子害怕什么?
我有没有过度反应?
我有没有过度反应?
我了解孩子的社交圈子吗?
我了解孩子的社交圈子吗?
我有没有平等地与孩子交流?
我有没有平等地与孩子交流?
......
......
寒假快要结束
下周即将迎来开学
孩子们如何做才能减少“假期综合征”呢?
从上学一周前应当调整作息,逐渐做到与上学时一致。
尽量减少手机的使用,慢慢过渡到不用电子产品。
开始规律阅读纸质读物。
调整饮食习惯。
可以适当接触下学期学习的内容大纲。
以上建议,希望能帮助大家顺利开学,减少焦虑,有个健康的心理。
让我们共同守护青少年的心理健康!
愿每个孩子都能
被看见、被理解、被关爱
健康成长!
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医院精神心理科专科治疗范围:焦虑症、抑郁症、儿童青少年时期的情绪和行为障碍、失眠,双相情感障碍,精神分裂症、痴呆等精神心理科疾病,并开设心理治疗、心理咨询项目。
来源|精神心理科周结钰
部分来源于《中国教育报》
点击“阅读原文”或下方“公众号”可挂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