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济医美丨万万没想到,黑眼圈竟和这些原因有关……
明知熬夜不好,却无法早睡,一边熬夜一边养生,这就是新当代的夜养青年!
但所有黑眼圈都是熬夜来的吗?
当然……不是!
有些人10点就睡觉,黑眼圈一天也不见淡。
有些人天天熬夜打游戏也没有黑眼圈。
Vol.01
黑眼圈有四种类型
色素型黑眼圈
各种原因导致黑色素过度沉积,引起眶周皮肤颜色加深。多为棕黑色或茶色,拉下眼睑,黑眼圈颜色无明显变化。
/////
血管型黑眼圈
眼部皮肤菲薄,皮下毛细血管颜色易于显现;若血液循环不畅,血液中红细胞氧气交换不足则血色较暗,呈现出青紫色使得眼周皮肤暗淡无光;或血管破损,红细胞漏出而造成含铁血黄素在周围组织累积,加重黑眼圈。一般为青黑色,拉下眼睑,黑眼圈颜色可改变。
/////
结构型黑眼圈
眼周结构改变,多与年龄有关,胶原、脂肪流失,组织结构松弛。抬头仰望,黑眼圈随光线变化而改变。
/////
混合型黑眼圈
以上两种或三种类型合并存在。
/////
Vol.02
哪些因素导致黑眼圈出现呢?
—————
01
人体衰老过程中眼部周围皮肤发生变化。
02
阳光暴晒导致皮肤中的黑色素增加。
03
长时间持续工作学习,过度用眼,眼部周围充血。
04
睡眠不足;经常熬夜会使得血液含氧量下降,血液颜色加深,从而加深黑眼圈。
05
不喜欢喝水,不喜欢吃水果、蔬菜;皮肤缺水分,缺维生素。
/////
Vol.03
黑眼圈的形成
还可能与各种皮肤病有一定的关联
—————
01
过敏反应。例如食物、花粉、药物、尘螨都可能引起过敏,累及眼部周围皮肤。
02
特应性皮炎、接触性皮炎、湿疹等,会使组织粘膜充血水肿,也会出现类似黑眼圈的症状。
03
能使眼睛局部肿胀的疾病,如甲亢相关的眼病、眼球异物、肝肾疾病等,也有可能引起黑眼圈。
04
遗传因素导致黑色素分泌过多或分布不均。
/////
Vol.04
生活方面该如何预防改善黑眼圈呢?
—————
01
健康的生活作息,合理的饮食,充足的睡眠。
02
避免长时间戴隐形眼镜,透气度低很容易使眼睛疲劳,导致血液循环不畅。
03
多做如跑步、打球及游泳等有氧运动,增加身体血液循环。
04
确保睡眠时间达到6-8小时。适当提高枕头高度,从而减轻睡眠导致的眼袋浮肿。
05
注意眼部皮肤的护理和保湿,防止皮肤干燥。
06
做好防晒措施:紫外线会破坏眼部毛细血管的胶原蛋白,容易使毛细血管破裂,从而血液进入皮下组织,使皮肤黯淡,其外在表现就是黑眼圈。因此,出门前要记得涂擦防晒霜或物理遮挡防晒(帽子、墨镜等),以减缓眼部的皮肤老化。
07
经常按摩促进眼部血液循环:平时可以经常按摩眼眶,以促进眼周的血液和淋巴循环,淡化黑眼圈。
08
优化饮食结构:多吃新鲜水果和蔬菜,适量补充维生素C。绿茶能够补充特异性植物营养素,帮助身体代谢,促进睡眠。蛋黄中的叶黄素能减少紫外线对眼睛的伤害。
09
减少看电子产品的时间:长期看手机和电脑是目前引起黑眼圈的主要原因之一,所以一定少看。
/////
Vol.05
如何治疗黑眼圈呢?
色素型黑眼圈
加强防晒。挑选含美白成分,如烟酰胺、维生素C等眼部护肤品。医学治疗如化学剥脱、激光等,可以淡化眼周色素。
/////
血管型黑眼圈
改善局部血液循环;选用含视黄醇、咖啡因等成分的眼部护肤品。医学治疗如可以封闭血管的激光有一定改善作用。
/////
结构型黑眼圈
利用遮瑕改善。医学治疗如填充注射等。
/////
混合型黑眼圈
需根据不同类型,采用多种手段联合治疗。
/////
此外,湿疹、皮炎、吸烟、肝肾疾病、糖尿病等引起的黑眼圈,则需前往相应科室行专科诊治。
对于遗传所致的黑眼圈,通过擦眼霜等方法一般改善效果不明显,需要到正规医院进行专业治疗。
作者简介
李巧玲
美容主诊医师
医学博士
医疗组长
博士毕业于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发表科研文章(含SCI)十余篇,成都市医学科研课题负责人,实用新型专利两项。高校教学师资,参编行业教材两部,获省部级教学奖励。中国整形美容协会形塑与综合技术转化分化委员兼秘书,四川省科技青年联合会委员,四川省整形美容协会学术委员,四川省美容协会微整形与抗衰老分会理事。
专业特长:
从事医疗美容工作多年,多次在全国会议上进行学术发言。擅长根据不同皮肤问题和诉求制定个性化诊疗方案,对皮肤养护和美学设计有独特见解。熟练运用光子、激光、美容注射技术。擅长:面颈部抗衰综合设计,眼周年轻化治疗;色素斑(雀斑、黄褐斑、老年斑等),胎记治疗(太田痣、咖啡斑、鲜红斑痣等);痤疮(痘印痘坑);美容注射;瘢痕非手术治疗;血管激光及文身治疗。
何梅
副主任医师
美容主诊医师
医学美容中心技术主任
成都市整形美容整形质控中⼼业务副主任
中国医师协会皮肤科医师分会注射美容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美容与整形医师分会激光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整形美容协会激光美容分会委员
四川省⼥医师协会抗衰分会副会长
四川省整形美容协会微整形与抗衰老分会副主委
四川省医学会激光学组委员
成都市医学会皮肤性病专委会委员
从事医美行业二十多年。于《JournalofCosmeticDematology》、《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重庆医科大学学报》等国家级专业杂志发表论文十余篇。
专业特长:
皮肤美容和微整抗衰。擅长损容性皮肤病的诊断与美容治疗;注射微整抗衰老个性化方案设计及微创诊疗;色素性疾病的综合诊治;敏感肌肤的诊疗与修复;复杂难治性色素问题(斑、胎记);面部年轻化的微创治疗。
排版
李劲松
图片来源
千库网
文字来源
李巧玲(医学美容中心)
审核
何梅(医学美容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