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救命恩人”过春节,也是一种幸福
“我想出院回家过年了,我感觉我的病已经治好了,各项指标也基本达到了出院标准。”
“不行,最好住院再巩固几天,我陪你在医院过年。”
……
1月19日,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的一间病房里,对于何时出院,75岁的白肺患者李明(化名)与女儿小艳(化名)争执起来。最终,女儿说服了父亲。
同一天,白肺病人另一位——68岁的高松(化名)和爱人李晓(化名),也在为是否出院而纠结,夫妻二人商量后决定:留在医院里陪“救命恩人”一起过年。
疫情政策调整后,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党委迅速做出决策,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全力“保急诊,保重症”,守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医院全体医护人员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医院党委的决策。
高龄、“白肺”面积超过80%、合并糖尿病、高血压等基础病……手握病危通知书时,家属已做好最坏的打算。然而,在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车轮战”般的精心救治下,李明与高松两位危重症患者竟奇迹康复,氧分压、血氧饱和度、胸部CT等临床各项指标已达到出院标准。
2022年12月25日,家住泸县的高松因感染新冠后出现咳嗽、持续低烧、气促等症状,进而突发严重呼吸困难,在当地医院治疗数日后仍不见好转,1月3日,由家属送至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就诊。
“有糖尿病和高血压病史,入院时呼吸已经相当困难,人已经处于昏迷状态。”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副主任邓俊副教授仔细检查后发现,高松的肺部感染面积超过80%,血氧饱和度只有50%,呼吸频率43次/分,病情十分危重。
面对病危通知书,妻子李晓含泪毅然表示:“只要有一线希望就不会放弃,拜托医生全力救治我丈夫。”
在邓俊副教授的指挥下,一番“车轮战”在ICU重症监护室打响:气管插管、机械通气、呼吸支持、抗病毒治疗,营养支持,俯卧位通气,一系列救治措施在第一时间展开。医护人员轮流24小时在高松床旁观察其呼吸情况,并根据病情变化立即调整治疗方案。
两三天后,在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医护人员的不懈努力下,高松的呼吸逐渐平稳下来,脱离了生命危险。
在医护人员的精心治疗下,高松的病情一天天好转:13日拔除气管插管并成功脱机,14日已经能吃流质食物、19日基本痊愈,肺部指标已经达到出院标准……
春节后出院
陪“救命恩人”过年也是一种幸福
考虑到高松大病初愈,为继续巩固治疗效果,妻子李晓决定暂不出院回家,大年三十就在医院过。
同样,在另一间病房里,李明与女儿小艳商量后,也决定在医院过年。
“我父亲是上个月25号入院,当天就收到病危通知书。”据小艳回忆,父亲感染新冠后,刚开时仅仅只是发烧、咳嗽,没过几天病情突然加重,送到医院时基本上只有出气、没有进气,人已经处于昏迷状态。
“父亲当初那种状况,我几乎快要绝望了,没想到几天后,奇迹真的出现了,记得是1月3号拔的管,过了几天,又转到普通病房,现在已经好得差不多了……”看到父亲身体机能一天天恢复,小艳的脸上开始露出笑容。
“幸好及时把父亲送到这里治疗,否则他很可能挺不过去了。”小艳激动地说:“这里的医生护士个个都很负责,医术又高,出院那天,我一定要给他们送一面锦旗。”
“两位白肺患者的康复,是医院的各种保障措施给力,无论是救治手段、仪器设备、药物配备;以及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医护团队的通力合作;同时得到家属的全力支持,只要家属不放弃,医护人员才能放开手脚全力治疗。”邓俊副教授表示。
据悉,邓俊副教授系援鄂先进个人,拥有着丰富的新冠肺炎救治经验。此次,邓俊教授再次请缨,参与新冠病毒感染危重症患者的救治工作。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李玉英教授讲道:目前,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ICU成功抢救的白肺冠病患者超过90%以上。在治疗上,科室并不是一味照搬新冠治疗手册,而是采取“一人一策”的措施,根据患者年龄、基础病情况、血液指标等給出最佳方案,一边治疗一边调整。最终达到了较好的治疗效果。
尽管不能回家过年,高松与李明却并不感到遗憾,“大年三十能陪着救命恩人们,也是一种幸福。”
文/陈猛、任诗雨
图/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
校对:黄黎
主审:王伊
▼
直接点击
关键词
关键词
查看以往的精彩~
春节健康饮食攻略
丨
儿童鼻出血
丨
助眠新星
丨
性教育
丨
脑动脉瘤
丨
横纹肌溶解症
丨
钇-90微球注射治疗肝癌手术
丨
毒蛇咬伤
丨
青少年抑郁症
丨
消炎药与抗生素
丨
减肥针
丨
野生蘑菇中毒
丨
辣味科普
丨
体检问题
丨
妇科问题
丨
野菜中毒
丨
外阴白斑
丨
孤独症儿童
丨
饮酒健康
丨
泌尿系结石
丨
无痛人流
丨
肥胖合并多囊卵巢综合征
丨
酒精性骨质疏松症
丨
龙虾手
丨
淋巴肿瘤
丨
盆腔淤血综合征
|
心肌梗死
|
急性肺栓塞
丨
血儿茶酚胺测定
|
高血压
|
苦瓜中毒
|
孕期超声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