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者安全目标(2023年)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2023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
患者安全目标
患者安全目标
抗击疫情3年来,我国坚持走小步不停步,因时因势、审时度势、实事求是对疫情防控措施进行优化和调整。“二十条”和“新十条”发布后,疫情防控的工作目标转向“保健康、防重症”,医疗机构短期内遭遇医护感染和服务量激增的双重压力,新冠病毒大流行导致医疗机构管理系统和诊疗流程的阶段性重构,导致已知的、公认的患者安全风险和医疗保健危害产生了新的其他未知风险和安全漏洞。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在领导的坚强领导下,医技护管群策群力,平稳度过2022年底的新冠感染高峰。我院及时组织了管理、临床、护理、药学等各类相关专家总结讨论,提出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住院患者安全目标(2023年),供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医院管理者和医务人员借鉴参考,因为时间紧张,水平有限,不足之处请各位同道批评指正。
【目标一】保障医疗模式转换的医疗质量和安全
【目标二】正确识别患者身份
【目标三】落实患者转运安全
【目标四】确保用药安全
【目标五】保证给氧安全
【目标六】提升导管安全
【目标七】加强俯卧位通气治疗安全
【目标八】预防静脉血栓形成
【目标九】防范与减少意外伤害
【目标十】关注医务人员职业倦怠
保障医疗模式转换的医疗质量和安全
保障医疗模式转换的医疗质量和安全
强化医疗机构领导指挥管理,应急状态下,多部门联合管理措施有效落实。
加强急诊入口管理和出口管理,加快急诊观察室周转和危重症患者收治。
建立应急状态下,床位重组、医护混编、转化重症床位和急救药械调配的全院统筹协调管理机制。
跨专业整编的医疗救治团队对患者实施紧急医疗救护时,医院应建立必要的巡诊、会诊、MDT机制,确保患者救治高质量和同质化。
不可忽视其他急诊患者、肿瘤和血液透析等限期治疗患者、孕产妇和婴幼儿患者的医疗救治资源的开放和储备管理。
正确识别患者身份
正确识别患者身份
严格执行查对制度,混合编组医护团队和床位平移转换时更应加强患者身份识别,
至少使用两种标识确认患者身份。
身份信息识别仍需口头查对。
在实施输血等关键治疗时,应采用双人核对识别患者身份。
对术中患者、精神疾病、意识障碍、语言障碍和无名等特殊患者,应有身份识别标识(如腕带等),需双人核对和口语化查对。
落实患者转运安全
落实患者转运安全
转运人员应规范培训,人员配备和防护等级视患者具体情况而定。
转运设备齐全,转运时携带急救箱,包含常用急救药品和物品。
主管医生和护士转运前10分钟内完成患者评估,告知患者及家属转运风险,取得患者或家属的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确定转运路线及流程;联系对接科室。
转运前正确处置患者:佩戴身份识别标识、核对患者身份;保持静脉通路通畅;妥善固定各种管路,连接转运设备后需在病房观察3-5分钟后确定生命征及氧和稳定后方可开始转运。
转运时:体位摆放符合病情要求,防止坠床、碰撞。转运人员分工合作,密切监测,有异常立即按风险应急预案处置;保持呼吸道通畅;转运产生的垃圾用黄色医疗垃圾袋收集。
转运后根据要求正确处置用品、垃圾;补充转运物品药品;做好转运记录妥善放置。
确保用药安全
确保用药安全
对所有区域的所有药物、药物容器和其他溶液进行标识,防范潜在风险。
做好健康教育,患者或家属不能擅自调节速率或服药剂量。
口服给药安全:严格查对,口服药避免裸放、混放;避免误吸、错服、漏服、重复给药等。
静脉给药安全:选择合适的给药工具,根据静脉输液治疗行业标准做好管道维护。
雾化给药安全:评估患者情况选择合适的雾化工具,做好清洁消毒。多种药物同时使用时,合理安排雾化治疗给药的顺序,不提倡使用氧气驱动的雾化治疗。
新冠病毒感染患者药物治疗,注意鉴别诊断、使用疗程、相互作用及不良反应。
保证给氧安全
保证给氧安全
保证病房用氧环境安全;工程师提前评估并扩充供氧管道容量,定期检修设备,保证运转正常。
医生开具规范医嘱,包含给氧途径、浓度或流量,必要时备注给氧目标。护士规范培训,观察患者吸氧/辅助通气的效果,做好氧气加温加湿,避免干冷气体刺激气道。
注重对新冠高危患者,如基础病较多的老年人、小孩及孕妇等群体进行氧合指数监测,对氧合指数异常的患者及时进行相应呼吸支持治疗。
人工气道患者,置管前评估患者,选择合适的管道,避免重复多次置管。高危管路标识清晰,妥善固定,预防脱管、移位、打折、堵管、医疗器械相关性皮肤压力性损伤和医用粘胶相关性皮炎。
合理镇痛镇静,避免躁动患者拔管。做好健康教育,避免患者或家属擅自调节给氧或呼吸机辅助通气参数。呼吸机操作板应锁屏,以免发生意外。
氧疗结束或患者转出,及时关闭氧源,避免造成浪费和病区氧源压力过低。设备做好终末消毒,定点放置处于备用状态。
提升导管安全
提升导管安全
置管前评估患者,做好健康教育,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管道,避免重复多次置管,高危管路标识清晰,妥善固定。
预防非计划性拔管,注意病房环境管理和非计划性拔管高危时段管理。躁动的患者根据医嘱进行规范的镇痛镇静,合理使用肌松药物,进行必要的防护措施。
监测管道(静脉管路、人工气道、鼻胃/肠管、导尿管)护理措施的合理性,尽早拔管。
加强俯卧位通气治疗安全
加强俯卧位通气治疗安全
注重俯卧位通气治疗的开展。患者一旦出现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94%和呼吸频率>22次/min,即考虑实施俯卧位治疗,做到“应趴尽趴、应趴早趴”。
医护规范培训,规范俯卧位通气治疗操作及风险防范措施,掌握适应症和禁忌症,根据医嘱实施俯卧位通气治疗,每日≥12小时。
开展俯卧位通气前安全评估。如存在绝对禁忌症,不应予俯卧位通气;若存在相对禁忌症或无禁忌症的,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清醒俯卧位,经典俯卧位和高侧俯卧位治疗。做好健康宣教,取得知情同意,保证患者的舒适性和安全性。
操作前预防措施到位,避免误吸、非计划性拔管、皮肤压力性损伤、静脉治疗中断和引流管引流不畅。
操作中防护措施到位,预防骨折、坠床、误吸、非计划性拔管、皮肤压力性损伤、引流管引流不畅。合理摆放并定时调整体位,预防臂丛神经损伤、下肢肌肉痉挛、颜面部水肿。
做好俯卧位通气治疗的有效性、安全性评价,积极预防并发症的发生(低血压、气胸、青光眼、皮肤压力性损伤、气管插管阻塞、返流、误吸),达到终止条件的应及时终止治疗。
鼓励患者及其照顾者参与患者安全,加强医患沟通,提升沟通效果。
预防静脉血栓形成
预防静脉血栓形成
了解引起VTE的危险因素,识别VTE发生高危人群,做好高危人群管理,重视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的防治,制定相关风险防范措施及应急预案,提高防范意识及能力。
患者入院后24小时内、手术患者术后24小时内应该完成VTE风险评估,确定、警示、重点标识高危人群,加强高危人群的重点观察,根据风险等级给予相应的预防措施,并列入交接班内容。
落实预防措施是否到位,重点查看给予预防措施的有效率。
DVT-Wells评估结果高危可能的,应立即进行下肢静脉超声检查,并跟踪评价是否发生深静脉血栓,对于已发生静脉血栓患者采取正确的护理措施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并及时评价患者VTE治疗的效果。评估肺栓塞可能性为高危可能的,若病情允许,应立即行CTPA确诊检查。
所有新冠病毒感染住院患者应积极抗凝干预,经评估如无禁忌症者,可使用治疗剂量。
防范与减少意外伤害
防范与减少意外伤害
加强高风险意外伤害人群管理,制定相关风险防范应急预案。
加强跌倒、坠床、压力性损伤等意外事件的风险评估,确定、警示、重点标识高风险人群,并列入交接班内容。
识别具有自伤和他伤风险的患者及家属,评估自我伤害、拒绝饮食、自杀及暴力倾向等行为,制定相应防范措施和应急处置预案。
评估与识别消防安全隐患,加强消防安全培训与演练,提高防范意识及能力。
完善意外伤害的上报制度及流程,推进闭环管理和持续改进。
加强对医护人员、患者及其照护者等意外伤害防范的教育。
关注医务人员职业倦怠
关注医务人员职业倦怠
建立健全医务人员职业安全与健康管理机制,加强职业安全培训,形成关爱医务人员的文化氛围。
合理配置人力资源,关注医务人员劳动强度、心理状态、强化心理援助,关注医务人员职业健康对患者安全的影响。
制定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务人员职业安全与健康防护预案,为医务人员提供系统保障,最大限度减少职业暴露。
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等紧急医疗救援时,用人单位、社区和社会共同支持医务人员家庭后勤保障的机制和系统。
落实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后,医务人员工作绩效和荣誉表彰的鼓励与保障。
参考文献:
•
2022年国家医疗质量安全改进目标
•
中国医院协会患者安全目标(2022版)
•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诊疗方案(试行第十版)
•
成人氧气吸入疗法护理实践指南(2019)
•
中国血栓性疾病防治指南
•
静脉血栓栓塞防治护理指南
•
呼吸机雾化吸入专家共识(2021)
•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俯卧位通气治疗规范化流程(2020)
•
预防成人经口气管插管非计划性拔管护理专家共识(2019)
•
急诊氧气治疗专家共识(2018)
•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重症、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专家共识
•
新冠肺炎俯卧位治疗上海专家建议(2022)
•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治手册(试行第一版)
•
2023年美国患者安全目标GOAL3
供稿|医务部护理部
编审|吴蔚
点击名片
关注我们吧!
地址与电话
地址:福建省福州市茶中路20号
电话:0591-87982222
地址:福州市长乐区漳港街道华山路999号
电话:0591-88712222
地址:福建省福州市仓山区建新南路200号
电话:0591-87982958
地址:泉州市泉港区祥云南路2098号
电话:0595-68111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