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货满满!中山六院消化道名医团答记者问
肠癌患者有何新手段提高生存率、提升生活质量?
如何通过科学饮食将消化道疾病吃回去?
奥密克戎会有消化道的后遗症么?
炎症性肠病患者发烧了该怎么办?
未来肠癌有可能不用手术?
在昨天第九届广州消化道疾病周的新闻发布会现场,来自我院消化道领域各专科的专家们,给予了干货满满的解答。
部分结直肠癌患者可避免术前放疗
20%比例生存质量可得到大幅升高
“放疗会给身体带来一定的副作用。首先,放疗以后会影响到生育功能。如果是放疗剂量比较大的话,女性的卵巢功能没有了,男性的睾丸功能也没有了,会影响到生育功能;其次,放疗后如果有瘘、感染等炎症,会影响到肛门功能。如何解决这个问题?这个问题摆在我们面前,我们在思考,如何提高低位结直肠癌患者的生存质量?”
我院荣誉院长、本届消化周大会主席汪建平教授介绍,为了攻克这一难题,他于2011年牵头并联合全国15家高水平医院启动了此项前瞻性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研究FOWARC。研究共入组495名局部进展期直肠癌患者。
结果提示,单纯FOLFOX方案新辅助化疗与5-FU为基础的放化疗相比,具有相似的R0切除率(根治性切除)和肿瘤降期率,以及更低的手术并发症发生率。研究中约35%的患者术前接受单纯化疗而不需要放疗,也能很好地进行手术治疗。
汪建平教授表示,对于大部分局部进展期直肠癌患者,可以考虑先采用FOLFOX方案化疗取代同步放化疗,并根据后续疗效评估选择性追加放疗。“通过这项研究,我们得出的结论是,有很多病例是不需要术前放疗的,术前化疗同样可以达到手术要求的条件,通过这个手段,预计有20%的患者生存质量可以得到大幅提高。”
肠癌可通过筛查有效预防
在采访中,中山大学副校长、我院胃肠外科首席专家兰平教授表示,消化道疾病其实很常见,如胃炎、肠炎、一紧张就拉肚子、痔疮、肛瘘等,每个人一生都会遇到这样子的状况。这是因为消化道号称是人的第二个大脑,跟全身疾病都有密切关系。他强调,目前高发的几种消化道肿瘤中,肠癌是证实了可以通过筛查预防的。
“我们以往更多是关注肠癌治疗的保功能领域,前几年开始就关注也做了一些疾病预防前移工作,如肠癌的早期筛查,我们牵头刚刚完成了国家级的相关项目。通过大便的筛查、粪便的基因筛查,肠镜等手段,希望能够早期发现潜在的肿瘤发生可能性。目前,欧美国家早期肠癌发现率是30%,我们的比例是10%,要知道早期肠癌的五年生存率可以达到90%,如果我们能够提高早期肠癌发现率,可以大大提高生存率以及生存质量。”
兰平表示,未来,他所在的医疗科研队伍也在关注通过改变消化道微生态环境来改变消化道疾病的发生、发展。
良好的饮食方式对于健康非常重要
我院盆底肛肠外科首席专家、肛肠外科任东林教授表示,从中医角度而言,绝大部分后天疾病与我们的饮食有关,跟消化道系统有关。
据介绍,消化道疾病按照年代可分为几个大类,第一阶段主要是感染性疾病,以溃疡、良性疾病为主;而随着经济生活、饮食结构改变、年龄的增加,肿瘤性疾病、器质性疾病患者就会逐渐增加起来。
目前,结直肠癌肿瘤、胃肿瘤、肝肿瘤、胰腺肿瘤患病人数在增加,我们可以在最新发布的肿瘤疾病谱中看到,消化道系统肿瘤几乎占据了肿瘤性疾病的一半以上,这是第二阶段。未来到第三阶段,消化道疾病有个功能性疾病的阶段,也就是随着人年龄增加身体机能退化带来退行性改变,“未来我们可以在消化道领域的功能性疾病多加注意,早期布局。”任东林表示。
作为运动达人,在养生方面有独到经验的一名医生,任东林认为,绝大部分的病是吃出来的,同样可以通过很好的管理,把疾病吃回去。
作为医生想的不单单是治病,还要思考如何预防疾病发生、发展,如何通过很好的饮食健康管理提升我们的健康水平。
从饮食上他专门提及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见饱则止,吃饭宜吃七成饱;
●宜饥则食,肚子饿了说明消化系统可能需要新的能源、水分等;
●食能以时,要吃顺应自己的食物,多吃当季节食物;
●进食时食物不要过冷或过热,跟体温接近比较适宜。
任东林提醒,除了关注食物,进食行为也很重要,例如避免从早上吃到晚上,要留出一些时间给消化道“休息”,避免长期负荷运行。
感染奥密克戎会有消化道症状
但一般没有后遗症
针对近期大家关注的新冠病毒感染问题,我院副院长、结直肠肛门外科康亮主任医师则表示,奥密克戎感染除了发生在呼吸道外,也可以引起消化道相应症状,如腹泻,约10%左右奥密克戎感染者会出现腹泻症状;还有一些症状如没味觉、不想吃东西、有点恶心等。
但是,康亮提醒,民众大可不必过于紧张,因为奥密克戎不会导致顽固性腹泻,它有疾病自限性,需要个人免疫系统和相应药物对症处理。
一般感染后有两三天不舒服,过了五天到七天整体免疫系统都在正常运行了,如果有部分患者还存在不适,通过医生给予的抗病毒治疗、免疫治疗、呼吸道氧疗、激素治疗等综合治疗,大多数是可以痊愈的。
“奥密克戎感染一般不会引起消化道疾病的后遗症。”康亮表示。
关注炎症性肠病:
患者人数在增加
新的药物及治疗手段也在进步
“上周,我在门诊遇到了一个年仅17岁还在上高中的姑娘,她有炎症性肠病病史,感染新冠病毒后吃了药物后肠穿孔需要就医。”
兰平介绍,这个女孩跟平常人一样吃了布洛芬退烧药,但是,炎症性肠病患者肠道与普通人会有所不同,在空腹服药情况下,她发生了肠穿孔。
对于肠穿孔的问题,如果是正常人群,可能一个小手术就可以解决了,但是对于炎症性肠病患者,如果不了解这个疾病史,直接手术容易会导致重新穿孔、重新手术的情况发生。
兰平提醒,对于有这一疾病的人群,在感染新冠后服药以及要去医院就诊治疗时,都需要多加留意,及时问诊,主动告知病史,而医务人员也需要提高对炎症性肠病的认识,内外科多学科医生通力合作。
兰平介绍,炎症性肠病目前已经不是罕见病了,“对于青年人的人生会造成影响,这个疾病需要我们重视。”
“炎症性疾病患病人数在增加,但是相应的药物和治疗手段也在增多。”我院消化内科主任高翔主任医师则介绍到,炎症性肠病这几年在全国来说发病人数是在逐渐增加的,虽然目前并没有很好的流行病学材料来显示这个疾病的发病率。但是结合她跟同道的交流来看,患病率在不同的城市都在增加,尤其是在经济比较发达的沿海地区。
据介绍,炎症性肠病分为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目前,炎症性肠病的治疗手段有很多种,药物的选择也会越来越多。除了既往的传统药物,也有激素和免疫制剂,现在生物制剂也风起云涌,比以前有更多更好的选择。
高翔指出,确实,手术是解决溃疡性结肠炎并发症的最好手段,比如大出血、肠穿孔,关键时刻需要外科医生做内科医生们强力的后盾。另外有些患者服用药物疗效不明显,无法很好控制病情的情况下,也是需要手术治疗的。
溃疡性结肠炎的手术通常需要做全结肠的切除和做小肠的储袋,患者手术后基本都能过上正常的生活。
如何避免二次手术?
高翔表示,中山六院临床数据显示,二次手术几率并不高,我们一般是分级手术,一般患者在紧急情况下会做一期手术,患者会有一个短暂的造口;二期手术通常是建储袋(有的在一期时建好);三期是回纳,患者就基本可以恢复基本的正常的生活。
可能大便次数会比普通人多一些,但是能够正常排便,也不需要储袋,也不需要继续用药。
前沿研究:
未来部分肠癌患者或有可能无需手术
在疾病周上,还发布了2022年中国消化道领域十佳临床研究,我院院长助理、肿瘤中心教授邓艳红主导的一项研究入围。
邓艳红介绍,这项研究是在中山六院单中心做的研究,由结直肠癌多学科团队通力合作而成。这次入选的研究,是全球最早对其中一种亚型的肠癌开展术前研究,是全球首个报道的术前使用抗PD-1单克隆抗体单药或联合COX-2抑制剂治疗dMMR/MSI-H的局部进展期结直肠癌患者的前瞻性临床试验。
研究发现,以PD-1为代表的单药免疫治疗组获得了65%的肿瘤完全消失,也就是说入组患者做完治疗后三个月进行手术,发现所有的肿瘤细胞已经消失了,切下来的全是纤维化组织。
另外一个队列是联合药物治疗组,这一队列发现有88%患者肿瘤完全消失。
邓艳红表示,未来有可能这一部分类型的肠癌患者是有机会可以取消手术治疗的。
终审:康亮、朱昌平
内容来源:广州日报健康有约
记者:梁超仪
图/图蜗创意
✦
推荐阅读
✦
►
2023,一起迎接春暖花开
►
2022,中山六院人的坚守
►
【答个疑】
“水泥封鼻”、“刀片嗓”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