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气养生说丨大海之南之“小寒”节气
今年1月5日,我们将迎来小寒节气。小寒,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23个节气,冬季第5个节气,时间一般在每年阳历的1月5日至6日。《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小寒,十二月节。月初寒尚小,故云。”“小寒”是与二十四节气中最后一个节气“大寒”相比较而言,“寒”即寒冷的意思,表明已进入一年中的寒冷季节。小寒的意思是天气已经很冷,我国大部分地区小寒和大寒期间一般都是最冷的时期,“小寒”一过,就进入“出门冰上走”的三九天了,我国大部分地区,尤其是黄河流域从此已进入严冬时节,土壤冻结,河流封冻,正所谓“数九寒天”。现在处于疫情高发时期,海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中医科主任医师钟军华提醒海南人民“小寒”节气养生注意以下几点:
1、起居要保暖
小寒是一年中最冷的节气之一,此时在起居上一定要注意保暖。中医认为“寒性凝滞,寒性收引”,天气寒冷,则关节痛、颈椎病、心脑血管及呼吸系统疾病都容易发病。”保暖是第一要务,尤其是对肩颈部、脚部等易受凉的部位要倍加呵护。对于老人家,则在保暖的同时还要注意通风,密切防范心脑血管疾病及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生。
2、睡觉勿蒙头
在冬季,气压比较低,空气中含氧量相对减少。室内为了保暖,门窗封闭较严,通风不良。这就使室内的氧气进一步减少,常使人感到压抑、胸闷。有很多人喜欢蒙头睡觉,特别是冬季由于气温低,更是有人喜欢将头、脸、口、鼻全都埋进被子。在室内空气条件有限的情况下,这样做会造成氧气不足。蒙头睡觉的害处还在于被子内通风不良、空气污浊,人体不能进行正常的气体交换,使被子内新鲜氧气越来越少,二氧化碳越积越多,易使人产生缺氧症状。重者,会因缺氧使人做噩梦,精神恐惧,突然惊醒,久而久之,还可引起神经衰弱等后遗症。
3、睡前泡脚拒绝寒从脚下生
入冬以后,有人经常会觉得腿脚冰凉。中医认为,“风寒脚下生”,冬天天气寒冷,人体容易出现气血淤滞、寒性肌肉酸痛、神经末梢循环不良,从而导致手脚冰凉及各种不适。建议,每天坚持用热水泡脚,可以疏通经络,解表散寒,缓解手脚冰凉,扩张毛细血管、促进脑部供血。尤其是小寒后,配合养生的各种要诀,每天坚持泡脚可以增强身体的抵抗力,但要注意热水泡脚并非人人适用。但如果患有脚气的人常用热水泡脚,容易造成伤口感染。此外,糖尿病患者和心脑血管患者也不宜热水泡脚,所用水温以温度适宜为好。
4、精神调养要养心
“养生重点是要养心。”要养生先养善良、宽厚之心,心底宽自无忧。小寒养生,要静神少虑,保持精神畅达乐观,不为琐事劳神;避免长期“超负荷运转”防止过度劳累,积劳成疾。上班族可在午饭后适当小睡片刻,以缓冲工作压力。专家还说,春夏为阳,气候温热;秋冬为阴,气候寒冷。人也随着四时气候的变化,而发生生理上的变化。冬季的3个月,是阳气收藏的时期。如果冬天过度消耗阳气,体内阳气储存不足,则次年春天容易发生四肢无力,头晕欲厥之类的现象,对养生不利。
5.运动养生
小寒大家应早睡晚起,等阳光出现才出外活动,“冬季天气寒冷,晨练过早容易使人体受寒冷空气刺激,诱发心脑血管疾病。”建议,时间自由度大的锻炼者,可将晨练安排在上午7时至9时。此外,冬季高血压患者如果晨练太早,气温太低会使血管骤然收缩,高血压患者晨练最好在上午9时许再开始晨练。应该注意的是,这时候不宜进行高强度的体育锻炼,以强度适中的运动为主,让身体发热或微微出汗即可,比如瑜伽、慢走、太极拳散步、慢跑、保龄球等比较合适。
6.饮食调养
“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疼痛”。民间的这一俗语,既说明了此时合理进补的重要性,同时也是这方面长期的实践经验总结,值得充分重视,人们在经历了春寒、夏暑、秋燥的消耗,脏腑的阴阳气血会有所偏衰,合理进补既可及时补充气血津液抵御严寒侵袭,又能使来年少生病,身体更强壮,达到事半功倍的养生目的。小寒饮食要吃熟食热食,避免生冷食品。应以优质蛋白质为主,可多吃羊肉、鸡肉、水鱼、核桃仁、大枣、元肉、淮山、莲子、百合、粟子等有补脾胃、温贤的、健脾化痰、止咳补肺功效的食品和肉类。当然对于体质偏热、偏寒,易上火者应注意缓补的原则。
推荐食谱
1.山药羊肉汤
材料:羊肉500G、淮山50G、葱白30G、姜15G、胡椒粉6G、黄酒20G、精盐3G、味精适量。
做法:将羊肉去筋膜,洗净,略划几刀,再入沸水中焯去血水。将葱、姜洗净,葱切成段,姜拍破。淮山洗净,将羊肉、淮山放入砂锅内,加入适量的水,先用大火浇沸后,撇去浮沫,放入葱白、生姜、胡椒粉、黄酒,再用文火慢慢炖烂羊肉,捞出羊肉晾凉。再将羊肉切成片,装入碗中,再将原汤除去葱、姜,加精盐、味精调味,连淮山一起放入羊肉碗中即可。
功效:补脾益肾,温中暖下。
2.太子参炖鹌鹑
材料:鹌鹑肉250G、瘦猪肉100G、党参15G、淮山30G、桂圆肉10G、枸杞子15G、芡实10G。
做法:将鹌鹑肉、瘦猪肉洗干净,切成块,党参、淮山、桂圆肉、枸杞子、芡实洗干净,全部入砂锅,先用武火将汤煮沸,再用文火炖2个小时左右,再入精盐进行调味。
功效:补五脏,益中气。
3.五元补鸡
材料:母鸡1只,龙眼肉30克,荔枝肉30克,黑枣30克,莲子30克,枸杞子30克,冰糖30克,料酒、盐、葱、姜适量。制作:鸡去毛去内脏,洗净。
做法:龙眼肉、荔枝肉、莲子洗净。黑枣洗净,去核。龙眼肉、荔枝肉、莲子、黑枣、枸杞子、冰糖放鸡腹内。鸡放钵内,加料酒、盐、葱、姜,蒸2小时熟烂。
功效:补气益精,补血养阴。
专家推荐
专家推荐
林丹
林丹
:主任医师、教授,是海南省名中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第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硕导及中医师承博士研究生导师。
临床擅长于内科、妇科及儿科,尤其致力于研究肝胆、脾胃病的诊治。
出诊时间:周一、周三上午
朱叶
朱叶
:中医学博士,教授,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全国中医优秀临床人才,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海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中医科负责人。
专长:中西医结合诊疗糖尿病、肝胆脾胃病、心脑血管疾病、风湿免疫病及中医妇科疾病。
出诊时间:周一下午、周三上午、周五上午
黄宗文
黄宗文
:中医内科副主任医师,医学硕士,第七批全国名中医药专家学术继承人,海南省高层次人才。中医科室副主任。
专长:中西医结合诊治肝胆脾胃病、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脑卒中、头颈腰腿痛等疾病。
出诊时间:周三上午、周五下午。
李芳
李芳
:副主任医师,医学硕士,全国中医药创新人才。
专长:肾病、脾胃肝胆病、女性月经不调、不孕、痛经及咳嗽、中医内科杂症等治疗。
出诊时间:周二全天、周五下午
中医科简介
中医科成立于1973年,是我院第一批成立的临床科室之一。经过多年的发展,形成了一个集临床、教学、科研、养生保健于一体,综合能力较强的临床科室。中医科是“全国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示范单位”、“国家级中医肝胆病重点学科”及“海南省中医老年病科重点专科”。同时还是海南省中医药学会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委员会、海南省中医药学会络病专业委员会、海南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肝病专业委员会及生殖专业委员会主委单位。现为南方中西医结合老年病防治联盟单位、华南中医妇科联盟单位和岭南生殖医学中西医结合学术联盟单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华南区肝病联盟单位。
目前拥有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3个,首届中医药高等教学名师1名,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指导导师4名,首届海南省名中医1名,海南省第一批名老中医药专家下基层师承项目指导老师9名,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4名,青年岐黄学者1名,全国中医药创新人才1名。海南省领军人才3名,海南省南海名家2名。目前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项,省厅级课题20余项。
科室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结合,以中医传统理论为基础、以提高医疗质量及临床疗效为核心,在突出中医特色,发挥中医药、针灸双学科联合优势,采取中药内服外治法并用的基础上,注重中西医结合,采用现代检查手段及方法,为患者解决多种病痛困扰如:肝胆脾胃疾病(如急慢性肝炎、肝硬化、脂肪肝、慢性胃肠炎、消化性溃疡等)、综合内科疾病(如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心脑血管病、肾病等)、妇科疾病(如多囊卵巢综合症、更年期综合征、月经失调、不孕症等)、骨科疼痛类疾病(如颈腰椎病、骨性关节炎、韧带损伤等)、皮肤科疾病(如带状疱疹、急慢性荨麻疹、痤疮、黄褐斑、湿疹)等。临床中积极开展各种特色疗法,如特色中药熏洗疗法、特色中药粉剂贴敷疗法、针灸治疗、耳穴贴敷、梅花针、中频脉冲电治疗、三伏贴、火罐、刮痧、蜡疗、空气压力波、雷火灸,以及黎族特色草药熏蒸浴及藤灸等外治法,为广大患者提供更多、更优质中医特色医疗服务。
文/中医科钟军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