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2022感动你我的那些瞬间……
当时间的指针即将跨越2022
这一年里,
每个平凡的人都因为一场齐心协力的抗疫之战而变得伟大;
这一年里,
每一位白衣天使都因无怨无悔地践行着
“生命至上人民至上”的诺言而成为我们的英雄;
这一年里,西南医大附院人始终把"一切以病人为中心,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放在首位
在一步一步中,践行医者的誓言
在一点一滴中,感受治愈的欢喜
即使星河万里,继续乘风破浪
纵然披荆斩棘,我们初心不改
他们用精湛的医疗技术和优质的服务坚定诠释了
大写的“善德精医追求卓越”。
我们盘点了这一年精湛的医疗技术和感动你我的瞬间,一起来看看……
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骨与关节外科团队借助膝关节置换手术辅助系统完成全膝关节置换手术。本次手术是我院首次成功完成的国产机器人辅助全膝关节置换(TKA)手术,也是我国骨科硬组织机器人的一次重要临床应用。对于膝关节置换手术而言,截骨的毫厘偏差都会对患者术后恢复带来重大影响。李忠教授介绍,在传统膝关节置换手术中,为确保截骨的精准度,医生团队需要花较多时间进行测量和定位,而在机器人系统辅助下,导航系统和机械臂相互配合,能够精准地辅助医生完成精准截骨与软组织平衡,提高了患者术后的效果,减少了手术并发症,提升了手术精确度和手术质量,学习曲线很短,让患者和术者双双受益。
3月30日、31日,四川省成建制出动7辆移动核酸检测车、2辆指挥车、1辆物资运输车,其中一辆移动核酸检测车从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康健中心院区出发,6名队员(含后勤服务人员2名)风雪无阻,星夜兼程,疾驰3000公里奔赴东北,紧急支援吉林省吉林市。31日抵达后,泸州市核酸检测队率先开展核酸检测工作,始终奋战在疫情防控一线。21天里,全体队员昼夜奋战,直至回川前一日仍工作到凌晨4时,累计完成核酸检测3万余管,圆满完成了支援任务,传递了与吉林人民患难与共、共克时艰的深厚情谊,为打赢吉林疫情防控攻坚战贡献了泸州力量。
我院首例冻卵宝宝的平安出生。2020年4月的一天,35岁的小辉夫妻俩走进了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生殖医学专科门诊求诊。从“冷冻卵子”到“解冻卵子”到“受精卵”再到成功孕育,顺利诞生,全部一次性成功,这给生殖医学技术科医务人员们带来巨大喜悦的同时,也让他们看到了冷冻卵子对女性保存生育力的可能和意义。
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外科完成了一例“难上加难”的手术:为一名出生仅3个月的婴儿实施了脑动脉瘤介入手术,成功栓塞了脑动脉瘤,整个手术过程X射线照射仅用时9分12秒。
4月1日上午9时,患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的55岁胡先生顺利走出西南医科大附属医院无菌层流舱,重获新生。胡先生成功“出仓”也标志着医院首例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成功,医院在非肿瘤性疾病造血干移植方面取得了新的突破,将造福周边更多的血液病患者。
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外科再次突破“生命禁区”,采用显微微创手术,成功将42岁出血量11.8ml的患者从死亡线上拉回来。
而出血量11.8ml意味着什么呢?先来看一组数据:出血量在3ml以下,死亡率70%左右;出血量在5ml以上,死亡率90%左右;出血量超过10ml以上的死亡率接近100%!可想而知,手术难度有多大!据了解,在近3个多月时间里,我院已成功救治10多例该类患者。
4月26日,AI智能融合平台超高端双平板DS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系统InnovaIGS6在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康健中心院区正式投入使用。该设备为神经、血管、肿瘤及心脏介入诊疗提供了全球领先的技术支持,能够很好地帮助术者简化设备操作、优化手术流程、缩短手术时间、降低手术风险以及减少造影剂用量和X线辐射剂量,更加高效、精准、安全地完成手术,为患者的生命健康保驾护航!
5月22日上午9时左右,天空飘着沥沥细雨,西南医科大学附院康健中心院区往沱六桥方向,因路面湿滑,一位中年女士骑电瓶车不慎摔倒在马路中央,电瓶车压在其右小腿上,女士发出痛苦的呼救声。此时,我院骨与关节外科唐炼主治医生恰好开车经过,紧急将女子和电瓶车移至路边,并为女子检查了伤势。唐炼说,作为一名医生,救死扶伤并不只是在医院,无论在何时何地,都要履行自己的天职。
在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血液内科造血干细胞采集室里,28岁的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李根完成了造血干细胞捐献。这些干细胞,将会给一名患血液疾病的患者带去新生的希望。李根也成为了全省第500例,我市第38例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的志愿者。
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是‘中华骨髓库造血干细胞采集移植医院’。目前,医院已成功完成20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而相关的血液系统肿瘤患者也可直接通过医院向中华骨髓库递交造血干细胞配型申请并完成移植,以期得到更好的治疗效果和更长的生存期。此次全省第500例造血干细胞捐赠在医院实现,对医院、对科室来说都有着特殊的意义,我们也将秉承“善德精医追求卓越”的精神,继续努力,让更多血液病患者在此重获新生。
6月11日,5名在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成功分离的连体孩子们又回到医院进行体检。在健康管理中心大厅里,连子连心姐妹当年成功分离后的“全家福”照片摆在显眼处。18年前,他们在这里成功分离;今天,他们回到这里,“偶遇”到当年分离后的照片。看着照片,连子连心的爸爸张先友十分感慨,“孩子们一晃就18岁了,能这样健康顺利的长大,离不开来自医院和社会的关爱与帮助。希望孩子能以后好好读书、认真工作,尽自己所能回报社会。”而这份医院赠与他们的健康礼物,已持续18年。
6月16日中午,在20路公交车上,一位8岁女孩突发高热惊厥并抽搐不止,陪伴在她身旁的只有年迈的祖母,老人惊慌失措下情绪几近崩溃。幸运的是,同在车上的还有一位来自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的护士颜敏,得知情况后,她立刻跑上前去进行紧急施救,直到医院120救护车前来救援。颜敏的抢救善举,赢得了乘客及司机的一片赞许。不论何处,有他们在的地方,就有满满的安全感!
6月30日,在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的介入手术室内,随着钇-90微球注射液缓缓注入到患者体内,全国首批、西南地区首例钇-90微球注射治疗肝癌手术成功完成。标志着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在肝脏恶性肿瘤综合治疗能力上了一个新台阶,为西南地区乃至全国的肝脏肿瘤患者带来全新的治疗模式和生命的希望。
7月7日晚7时50分左右,一女子江边落水,就在命悬一线之际,恰好被正在沱江里游泳的3名年轻医生发现,他们奋力游向落水女子并合力将女子救起。他们分别是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麻醉科医生龙翔、曾信豪和章跃。
7月9日,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指导下,我院心血管内科主任范忠才带领团队联合心脏大血管外科主任于风旭团队,协同我院心脏超声科、麻醉科、重症监护室、手术室等多个科室,在康健中心院区复合手术室成功完成2台高难度经心尖导管缘对缘二尖瓣夹合手术,目前两位患者均恢复良好。
我院肝胆外科将腹腔镜技术与荧光染色显像技术完美结合,成功开展多例ICG(indocyaninegreen,吲哚菁绿)荧光导航腹腔镜肝癌切除术。目前所有患者均已康复出院,随访恢复良好。该类手术的成功开展,开启了我院肝胆外科手术的精准微创时代。
7月28日早上8点,在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康健中心院区,2岁8个月小宝在妈妈陪伴下走出儿科层流病房,这是医院首例儿童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成功出仓,也是川南地区首例成功进行的罕见病黏多糖贮积症Ⅱ型造血干细胞移植。对于医患双方来说,这是一场建立在相互信任基础上的合作。为了移植的顺利进行,前期医院做了充分的准备:组织多学科讨论,制定移植方案、护理方案及相关紧急预案。虽然小朋友移植成功了,但后期仍有很长一段的“抗排”路要走,需要要注意护理,避免感染。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儿科的医护人员将一直陪着他们走在健康路上。
10月2日上午,一对年近六旬的东北夫妇将一面锦旗送到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脊柱外科,对他们高超的医术不住称赞:“100多天里,我从四肢瘫痪,到现在已能正常吃饭、走路,简直就是奇迹,能遇到你们是我的幸运!”
为了挽救脊髓的功能,为关先生的瘫痪恢复创造条件,雷飞教授的团队争分夺秒与时间赛跑,4月28日,在脊柱外科、麻醉科等科室的密切配合下,在脊柱外科主任冯大雄教授的指导下,由雷飞教授主刀,急诊为关先生实施了手术。经过三个多小时紧张的手术后,雷飞教授成功地为关先生完成了颈脊髓彻底减压,并将螺钉准确置入椎弓根,实现了颈椎的复位和稳定。术后两周,5月13日,关先生转入康复科。结合康复情况,脊柱外科联合康复科对治疗方案不断进行调整,关先生的病情一天天开始好转。10月2日,经过5个多月的治疗,关先生的上肢、下肢功能几乎恢复到未瘫痪前水平,预计在10月中旬办理出院手续,堪称医学奇迹。
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脊柱外科王松教授团队成功完成了西南医大附院首例UBE手术,即单侧双通道内镜手术(unilateralbiportalendoscopy,UBE),此次手术的成功开展代表着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脊柱外科在脊柱微创手术治疗水平上的又一次进步。
13岁的小龙(化名)因为肺动脉畸形反复咯血10余年,父母带着他辗转多家医院治疗,医药费花费了十余万元,却未取得很好治疗效果。近期,他再次因为大咯血后出血量大,被紧急转入我院重症医学科抢救。入院时,小龙意识已陷入深昏迷,面色青紫,缺氧进行性加重,心率也在下降。我院院会诊专家们当机立断,建议启用“魔肺”(体外膜肺氧合(ECMO)),一方面及时纠正缺氧,挽救小龙生命,另一方面,在ECMO的护航下行纤维支气管镜治疗清理气道血凝块和肺内积血挽救病肺以恢复肺的通气功能。
时间就是生命,重症医学科迅速抽调精兵强将组成应急救治小组,并邀请国内知名ECMO专家线上会诊,同时进行上机前的评估、物品及人员的充分准备。在医护人员紧密协作下,重症医学科顺利完成了ECMO管路的置入。随后小龙在重症医学科医护人员护送下进入手术室,由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医护人员为其顺利完成纤支镜检查并清除气道及肺内的大量积血。第二天复查胸部CT,小龙肺部情况明显好转,意识也恢复清醒,最终顺利撤除ECMO,第三天撤离呼吸机,第五天转回普通病房并顺利出院。只要有一线希望,医护人员们也绝不会放,他们拼尽全力与死神博弈,为患者筑起生命的最后一道防线。
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胃肠外科姚晖、赵正飞、王银春手术团队顺利完成我院首例经肛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ransanalTotalMesorectalExcision,TaTME),为肿瘤下缘距离肛门仅3厘米的超低位直肠癌患者保住了肛门。
在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脊柱外科王清教授的带领下,医院首例也是脊柱外科界难度系数较高的手术——颈后方寰枢椎侧方入路脊髓前方肿瘤切除脊髓解压术和枕颈固定术顺利完成。王清说,这是他从业几十年来遇到的最难的一次手术。耗时7小时,最终他带领脊柱外科手术团队攀越了脊柱外科手术的“高峰”,顺利完成手术。目前,王大爷的病情有了好转,还在进一步恢复中。对王清来说,这次极难的手术除了难度系数不同,其他无异,皆是治病救人,尽力挽救患者生命。
11月4日,19岁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合并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综合症患者小陈,历经2个多月的精心治疗,造血干细胞移植终于成功,顺利走出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血液内科无菌舱。他的妈妈牛女士带着鲜花和锦旗,感谢我院血液内科主任邢宏运主任医师及其医护团队。儿子经历了三次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最终成功。这让牛女士悬着的心终于落下。
10月24日,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忠山院区门诊7楼眼科5诊室,吕红彬教授带着她的博士硕士们像往常一样忙碌着。突然,温馨的一幕场景映入大家的眼帘,一名年近六旬的大叔搀扶着一位年过八旬的老母亲走进了吕教授的诊室。母亲行动极其不便,儿子耐心仔细地协助母亲坐好后递上了两张视力眼压检查结果,原来是孝顺的儿子带母亲来治疗眼睛,顺便也看自己受伤多年的眼睛呀!吕教授仔细查看母亲和儿子的眼睛后,母亲诊断为“右眼瞳孔膜闭,双眼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双眼人工晶体眼,左眼盲”,儿子诊断为“右眼外伤性白内障,瞳孔移位变形,虹膜后粘连”。10月28日,儿子接受了“右眼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联合瞳孔再造”手术,11月4日,年迈的母亲接受了“右眼瞳孔膜切除、虹膜后粘连分离联合瞳孔再造”手术,母子二人的手术均十分顺利。母子俩的激动心情溢于言表,不断地向新来的病友们宣传吕教授的精湛技术,病房里传来阵阵母子俩的欢笑声。正所谓“金杯银杯不如百姓的口碑,金奖银奖不如老百姓的夸奖!”
在科室主任李玉英教授的带领下,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介入团队成功完成了1例气管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手术,这是四川省内首次采用低温等离子技术治疗大气道疾病的成功案例。此次手术的顺利开展,填补了我省在该项医疗技术领域的空白。
12月11日,89岁的余婆婆在家中突发头痛、呕吐,随即出现昏迷,家属赶紧将她送到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康健中心院区)抢救。急诊CT提示为左侧基底节区高血压性脑出血,出血量高达约60ml,更为不利的是,此时,余婆婆的新冠病毒核酸检测结果显示阳性。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外科成功地为余婆婆实施了颅内血肿清除手术,助患者脱离生命危险。
文/图综合整理
任诗雨
校对:王扬勇
主审:王伊
▼
直接点击
关键词
关键词
查看以往的精彩~
儿童鼻出血
丨
助眠新星
丨
性教育
丨
脑动脉瘤
丨
横纹肌溶解症
丨
钇-90微球注射治疗肝癌手术
丨
毒蛇咬伤
丨
青少年抑郁症
丨
消炎药与抗生素
丨
减肥针
丨
野生蘑菇中毒
丨
辣味科普
丨
体检问题
丨
妇科问题
丨
野菜中毒
丨
外阴白斑
丨
孤独症儿童
丨
饮酒健康
丨
泌尿系结石
丨
无痛人流
丨
春节就诊指南
丨
肥胖合并多囊卵巢综合征
丨
酒精性骨质疏松症
丨
龙虾手
丨
淋巴肿瘤
丨
盆腔淤血综合征
|
心肌梗死
|
急性肺栓塞
丨
血儿茶酚胺测定
|
高血压
|
苦瓜中毒
|
孕期超声检查
|
入院注意事项
|
孕妈妈“黄码”咋个办
|
核酸检测
|
脊柱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