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气养生说 | 大海之南之“冬至”节气
今年12月22日,我们迎来了冬至节气。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22个节气,冬季第4个节气,时间一般在每年阳历的12月21日至23日。《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冬至,十一月中。终藏之气至此而极也。”冬至是中国农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这一天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夜晚最长的一天。古代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冬至过后,我国各地气候都进入更加寒冷的阶段,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进九”,自冬至起“数九。海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主任医师钟军华提醒,疫情期间更要做好节气养生,增强免疫力。
1、起居调养
从养生学上来讲,冬至是养生的大好时机,主要是因为气始于冬至,从冬至开始生命活动开始由盛转衰、由动转静。从中医阴阳理论说,冬至是阴气盛极而转衰,阳气开始萌芽的时候,阴阳转化,在运动中构成了自然界与人体的平衡与和谐,养生也要顺应此规律。建议冬至养生要身心同补。应注意以下事项:
1)冷水洗脸:冬天天气寒冷,很多人早上会选择用热水洗脸,事实上,清晨冷水洗脸不仅能让人变得清醒、精神振奋,还可以预防冬季外出冷空气侵袭而引起的感冒。若能结合按摩耳廓、印堂、太阳、颊车等穴则效果更佳。
2)早睡晚起:在起居上,应早睡晚起,等待阳光出现才出外活动。同时也要多穿衣服,避免不必要的户外活动,防止阳气过度消耗。除了保证夜间睡眠,午饭后可适当打个盹,但要避免睡时着凉。其次,要注意防风防寒。
3)温水刷牙:冬天刷牙最好用温水。医学专家对牙齿生态的调查显示,人的牙齿在35-36.5摄氏度的口腔温度下能进行正常的新陈代谢。35℃左右的温水是一种良性的口腔保护剂,用这样的水漱口,会使人产生一种清爽、舒服的口感。尤其是在冬天,更需要用温水刷牙,避免引起牙齿敏感。温水的温度以接近体温为宜,太热的水也不好。
4)喝温开水:洗脸刷牙后喝一杯温开水,一方面可暖身清洗胃肠;另一方面可稀释血液,预防脑血栓、心肌缺血,同时能维持细胞渗透力,促进细胞代谢。
5)热水泡脚:睡前用43-50摄氏度的热水泡脚,既解乏,又有助于睡眠。人体的足部穴位很多,在热水的浸泡下,舒筋活络,加速血液循环,起到防病治病的作用,尤其是对于冻疮、足部静脉曲张的患者。方便时可用中药泡脚,这里有个药方,可以在水中放几片当归、红花、川断及金银花等,可以活血补肾,还可以防止冬天皮肤干燥、皲裂。
2、精神养生
冬至养生要重点养心,要养生先养善良、宽厚之心,心底宽自无忧。进入冬季,有些人便会显得意志消沉,这可能是患上了“季节性情绪病”。季节性情绪病是精神抑郁症的一种,病人每每在阳光减少的冬季,对身边事物提不起兴趣,还伴有嗜睡、多吃、易怒、过敏等病症。有抑郁情绪的老人可以在冬天坚持多晒太阳,还可以每天做一些简单的瑜伽动作,尤其是静坐和冥想的练习,能让心情舒缓下来。同时注意生活起居,按时休息和睡眠,不做熬夜的“夜猫子”。情绪低落时,不妨做做其他事情来分散注意力。尽量与人接触,这样可以将忧郁减到最低程度。
3.运动
冬季运动,首先要避免寒邪的侵袭,其次运动量不宜过大,要在动中求静,以臻安身静体、气定神闲的境界。八段锦、太极拳等平和的运动都是很好的选择。每天在阳光好的时候做做舒展运动(上午9-10点钟或下午2-3点钟)。
4.饮食调养
冬季饮食宜温热松软。冬至饮食要吃熟食热食,避免生冷食品。应以优质蛋白质为主,如瘦肉、鸡蛋、鱼类、乳类、豆类及其制品等,可以采用煲汤炖制的方式,以便于消化吸收,合理摄入米、面等主食、脂肪摄入量不能过多。冬至之际,可根据体质的不同,进食滋补阴阳的.膳食。冬至养生更要记着多喝点水
推荐食谱
①萝卜炖羊肉
原料:羊腿肉、萝卜、葱、姜、陈皮、料酒、白胡椒粉、盐、鸡精、香菜末。
做法:羊腿肉洗净,切寸块备用;锅中水沸后,放入羊肉块,大火再次煮开,撇开浮沫,捞出羊肉,冲净羊肉上的备水备用;砂锅水开后,放入葱、姜、陈皮,放入羊肉、料酒、白胡椒粉,煮半个小时;萝卜切寸块备用;把萝卜放入砂锅中,煮十几分钟至熟,放少许盐、鸡精调味,出锅前撒上香菜末即可。
功效:补脾肾,壮筋骨,御风寒,且补而不腻,消而有度,不易上火。
②胡萝卜羊肉饺子
原料:胡萝卜一根(约150g)、羊肉馅250g、大葱一根(约50g)、生姜一块(约20g)、花椒20g泡开水5大匙、生抽2茶匙(10ml)、料酒1茶匙、香油1茶匙、盐1/2茶匙、美极鲜味酱几滴(可无)。
做法:胡萝卜和葱姜清洗干净备用,花椒冲干净后用开水泡30分钟左右;洗好的胡萝卜用擦丝器擦丝后剁碎,葱和生姜剁碎备用;泡好的花椒水(用来去羊肉的膻味)逐次加入羊肉馅中,搅打至羊肉上劲;加入葱末和姜末搅拌均匀;加入剁好的胡萝卜碎,加入上述各种调料搅拌均匀;擀皮,包饺子。包成自己喜欢的形状,下锅煮熟开吃!
功效:补中焦和肠胃、补气养血、温中暖肾,非常适合气血虚、胃寒的患者
③粟米龙眼粥
原料:粟米100克,粳米50克,龙眼肉15克。
做法:将粳米淘洗干净,放入铝锅内,将粟米去壳,淘洗干净入锅,加入龙眼肉,加水适量,置武火上烧沸,再用文火熬熟,加入白糖搅匀。
功效:有补心肾、益腰膝的作用,适用于心肾精血不足,心悸,失眠,腰膝酸软者。
专家推荐
专家推荐
谢毅强
谢毅强
:二级教授,博导,海南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海南省领军人才、海南省南海名家、海南省515人才工程第一层次人选。
专长:擅长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甲状腺疾病、高脂血症、痛风、肥胖、骨质疏松症、多囊卵巢综合症、更年期综合征、不孕不育、痤疮、失眠、亚健康状态等。
出诊时间:周五上午
尹德辉
尹德辉
:三级教授,硕导。全国中医优秀临床人才、青年岐黄学者、海南省领军人才、海南省“南海名家”、海南省“515人才工程”第二层次。
专长: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甲状腺疾病、咳喘、肠胃病以及失眠、湿疹等
出诊时间:周三上午
岳雯
岳雯
:教授、主任医师、中医妇科硕士研究生导师。海南医学院中医学院中西医结合妇科教研室主任。
专长:中西医结合诊治多囊卵巢综合征、不孕症、复发性流产,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子宫腺肌症,生殖器官炎症以及中医药在辅助生殖技术(IVF-ETIUI)中的精准助孕调理及精准保胎。
研究方向:中医
药在女性生殖内分泌调节机理的研究。
出诊时间:周二下午、周三下午
李楠
李楠
:副主任医师,医学硕士。
专长:中医心脑血管系统、血液系统及肾脏疾病治疗。
出诊时间:周二、周四、周五上午
李凯
李凯
:医学博士,副教授,主治医师。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内分泌专业委员理事。
专长:主攻内分泌代谢系统疾病的调治,糖尿病及其并发糖尿病肾病、眼病,糖尿病神经病变,糖尿病心脑血管病变,糖尿病足病等;女性内分泌紊乱所致月经不调、不孕等症。
出诊时间:周日下午
中医科简介
中医科成立于1973年,是我院第一批成立的临床科室之一。经过多年的发展,形成了一个集临床、教学、科研、养生保健于一体,综合能力较强的临床科室。中医科是“全国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示范单位”、“国家级中医肝胆病重点学科”及“海南省中医老年病科重点专科”。同时还是海南省中医药学会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委员会、海南省中医药学会络病专业委员会、海南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肝病专业委员会及生殖专业委员会主委单位。现为南方中西医结合老年病防治联盟单位、华南中医妇科联盟单位和岭南生殖医学中西医结合学术联盟单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华南区肝病联盟单位。
目前拥有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3个,首届中医药高等教学名师1名,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指导导师4名,首届海南省名中医1名,海南省第一批名老中医药专家下基层师承项目指导老师9名,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4名,青年岐黄学者1名,全国中医药创新人才1名。海南省领军人才3名,海南省南海名家2名。目前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项,省厅级课题20余项。
科室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结合,以中医传统理论为基础、以提高医疗质量及临床疗效为核心,在突出中医特色,发挥中医药、针灸双学科联合优势,采取中药内服外治法并用的基础上,注重中西医结合,采用现代检查手段及方法,为患者解决多种病痛困扰如:肝胆脾胃疾病(如急慢性肝炎、肝硬化、脂肪肝、慢性胃肠炎、消化性溃疡等)、综合内科疾病(如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心脑血管病、肾病等)、妇科疾病(如多囊卵巢综合症、更年期综合征、月经失调、不孕症等)、骨科疼痛类疾病(如颈腰椎病、骨性关节炎、韧带损伤等)、皮肤科疾病(如带状疱疹、急慢性荨麻疹、痤疮、黄褐斑、湿疹)等。临床中积极开展各种特色疗法,如特色中药熏洗疗法、特色中药粉剂贴敷疗法、针灸治疗、耳穴贴敷、梅花针、中频脉冲电治疗、三伏贴、火罐、刮痧、蜡疗、空气压力波、雷火灸,以及黎族特色草药熏蒸浴及藤灸等外治法,为广大患者提供更多、更优质中医特色医疗服务。
文/中医科钟军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