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症?看血管外科医生如何妙手除“脏弹”!
回想起最近几个月的经历,78岁的何阿婆和77岁的潘大爷仍感到一阵阵后怕。
反复的不明原因高烧、持续的剧烈腰腹痛和四处奔波的求医问诊经历,让两家人筋疲力尽,辗转多家医院仍未得到有效治疗更是让两位老人丧失治疗的信心。
抱着最后一搏的心态,两位老人的家属几乎同时找到了
中山三院血管外科殷恒讳主任
。
绝症?
何阿婆和潘大爷先后收治入院并进行了相关检查检验。
多次血培养均提示细菌生长,影像学可见瘤体内大量气泡影。再结合临床表现,证实他们所患“绝症”相同,均是感染性动脉瘤。
术前CT:瘤体周围可见大量气泡影,组织间隙模糊,提示动脉瘤感染
由于病痛长期的折磨与消耗,这两位老人已经处于重度感染、严重营养不良和机体内环境极度紊乱的状态,随时会因感染性休克和动脉瘤破裂致死。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患者术前CT重建图
人体内的“定时炸弹”?
什么是感染性动脉瘤?
动脉瘤是动脉的扩张性疾病,是指血管直径超出正常直径50%以上的病理性改变。
动脉瘤是一种极其凶险的疾病,被称为人体内的“定时炸弹”。一旦破裂,死亡率高达80%以上。
感染性动脉瘤则更为严重。其可由动脉壁原发感染引起,也可在原有动脉瘤的基础上继发感染形成,具有发病急、病情进展快、瘤体增长迅速且易于破裂等特点,预后凶险。
相关数据表明,感染性动脉瘤仅围手术期死亡率即可高达26%-44%。
殷恒讳主任说
东亚及东南亚地区感染性动脉瘤的致病菌半数以上为沙门氏杆菌,这与该地区接触水产品和生鲜肉食比较多的生活习惯有一定关联。
一旦动脉瘤发生持续性重症感染或急剧扩大导致破裂,死亡率会非常高。
因此,
接触此类食物时应尽量避免受伤以减少细菌的侵入,降低感染性腹主动脉瘤的发病率
。
争分夺秒,迎难而上
两位古稀老人重获新生
针对病情,血管外科团队多次开展讨论,旨在为患者制定最佳手术方案。此次手术难度极高、风险极大,对诊疗团队提出了很高要求。
殷恒讳主任对此次治疗的难点进行了说明:
感染性腹主动脉瘤和髂内动脉瘤的诊断非常明确,目前血管腔内治疗技术中使用的覆膜支架均无法应对瘤腔内的感染,一旦植入支架将感染病灶隔离在密闭空间内,必将导致感染加重而致命。
唯一的选择是开放手术切除动脉瘤、彻底清创以及原位或解剖外血管重建。
但在感染区域施行开放手术,存在解剖层次不清楚、创面渗血严重、毗邻脏器易损伤等严峻挑战。
两位患者均年事已高,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多种基础疾病,并且在长期感染及营养消耗后,身体机能已经处于崩溃的边缘,此时
施行此类高难度手术,风险极大
。
通过多次沟通,患者及家属重新燃起了对生命的信心并对血管外科团队表示了充分的信任,医患双方最终下定决心帮两位老人同死神进行抗争!
为了争取最好的手术效果,血管外科团队计划
先在严密的生命体征监测下行对老人进行积极的抗感染治疗
,与此同时,血管外科全员戒备,做好随时进行急诊手术的准备,以应对可能出现的动脉瘤破裂和失血性休克。
经过1~2周针对性的抗感染治疗,两位老人腹痛逐渐缓解,体温恢复正常,各项炎症指标趋于正常,最佳手术时机已经出现!
经过1~2周针对性的抗感染治疗,两位老人腹痛逐渐缓解,体温恢复正常,各项炎症指标趋于正常,最佳手术时机已经出现!
殷恒讳主任当机立断,吹响了“
总攻
”的号角。
手术结果
在手术麻醉中心、手术室、输血科的大力支持下,手术按既定计划进行。手术过程中,团队密切配合,克服了创面出血、输尿管粘连、解剖层次消失等种种困难,
顺利切除了瘤体、清除了感染病灶并完成原位人工血管置换。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术后CT重建图
术后经过外科ICU和血管外科病房的精心护理,两位老人感染症状消失,于
术后1周顺利康复出院
。
殷恒讳主任介绍,
对于已经发生的感染性腹主动脉瘤,开放手术是唯一可靠的治疗手段。
只有在动脉瘤破裂危及生命同时又不具备开放手术条件时,才考虑临时采用动脉腔内支架植入以阻止出血,后期仍应及时进行二次开放手术清除感染病灶。
手术成功后,抗感染治疗应持续至少3至6个月甚至终生,同时应密切随访。
★
指导专家
★
殷恒讳主任医师
博士生导师,血管外科主任
门诊:【天河】周二上午、周四下午
医疗专长:
1.主动脉瘤、主动脉夹层、肢体/内脏动脉瘤、颈动脉体瘤、颈动脉狭窄、下肢动脉闭塞等疾病的开放及介入手术;
2.肠系膜动静脉阻塞、肢体深静脉血栓、下肢静脉曲张、血管外伤、腹膜后肿瘤等疾病的保守及手术治疗;
3.血液透析通路的构建及维护,
尤其在主动脉弓动脉瘤、肾上型腹主动脉瘤、感染性腹主动脉瘤、破裂腹主动脉瘤等疑难危重病例的治疗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
来源:血管外科(张义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