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守门员,守住生命的最后防线——市中心医院SICU采用VV-ECMO成功救治重度ARDS患者
春节刚过,大连市中心医院SICU转入一名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危重症患者刘女士,表现为呼吸急促、口唇发绀,血氧饱和度极差,神志模糊……刘女士转入后,医务人员立即给予常规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通气,吸入氧浓度100%,呼气末正压(PEEP)从10调至12,15,18cmH2O……呼吸机条件逐渐上调至极限。
然而刘女士的血氧饱和度仍然只有60%左右,动脉血气氧分压降至39mmHg,氧合指数不足40。乏氧越来越严重,情况异常凶险。这时能挽救她生命的只有体外膜肺氧合(ECMO)了!
ECMO
ExtracorporealMembraneOxygenation,简称ECMO。中文名“体外膜肺氧合”,简称“人工膜肺”,最核心的部分是氧合器和离心泵,分别起人工肺和人工心脏的作用,可以说是目前重症患者的“最后一道防线”。
经过与家属详细的交代病情,并取得家属同意后,SICU的ECMO小组立即行动起来:开机安装管路,预充,备皮,消毒,床旁超声引导下置入ECMO插管。
为了尽快给患者用上ECMO,团队每一位成员都全力配合,30分钟内成功完成了牛年第一台ECMO上机。在ECMO正常运转后,刘女士的血氧饱和度瞬间好转,从65%上升到了99%。
然而转机成功只是治疗的第一步,在ECMO辅助下,情况好转的刘女士进行了CT检查,重度ARDS特有的“大白肺”提示了患者极高的死亡概率。ECMO具有强大的心肺支持功能,但对于管理ECMO的医生来说,要随时面对患者以及ECMO设备可能发生的突发状况,任何一点疏漏都有可能导致患者瞬间死亡。
因此,ECMO小组的成员每日按预案仔细检查设备运转情况,备用电池状态,手摇离心泵位置,管路氧合器离心泵有无血栓形成,调整插管位置,调节抗凝药物剂量,平衡抗凝不足与出血风险。精细到每小时的液体平衡管理,刘女士的原发疾病治疗,营养支持,镇静镇痛,脏器功能评估……
对于ARDS,俯卧位通气是有效的治疗手段。轻症患者,俯卧位通气治疗可能还较为轻松,但是面对机械通气同时接受ECMO支持的刘女士,身上留置的多个插管,给俯卧位通气的实施造成了很大的难度。治疗团队全面评估了俯卧位对循环影响,导管牵拉打折滑脱风险、受压部位的保护、人员分配等众多难点后,医护团队坚持对刘女士进行了每日12小时以上的俯卧位通气治疗。
经过精心的治疗,在整个治疗团队的不懈努力下,刘女士肺功能逐渐恢复,转入第三天,成功脱离呼吸机,第五天ECMO顺利撤机,第七天转入普通病房继续治疗。在生死之间,ECMO又一次将患者从死神手中救回,守住了最后一道防线,迎来了生命的曙光。
大连市中心医院于2013年引进大连市首批ECMO设备,ECMO小组经过不断的模拟演练、实操培训等,已经锻炼为一支高效的团队,可以在短的时间内完成设备及人员准备,快速完成院内ECMO建立及院外百公里距离内ECMO建立及转运。近年来ECMO撤机成功率及患者出院存活率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联合阜外医院多次成功举办全国ECMO培训班,培训国内各地学员近百余人,扩大了医院及科室的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