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市中心医院成功完成首例高难度先天性髋脱位的全髋关节置换术
近日,51岁的林女士在运动医学科医护人员的努力下实现了“像正常人一般行走”的奢望。
自出生之日起,林女士的左髋关节便处于完全脱位状态。为此,她的双下肢长度不一,走路一瘸一拐,走的多了便会酸痛难受。前些年,她还能忍受这种疼痛,然而随着年纪的增长,她发现疼痛加剧的同时,她的腰、膝、骨盆等部位也接连开始有不同程度的疼痛症状。林女士下定决心,一定要圆自己正常行走的梦,于是她辗转来到了大连市中心医院运动医学科。
先天性髋关节脱位
也称发育性髋关节脱位(DDH),是婴幼儿期髋关节因为各种原因发育存在问题,出现持续性的脱臼,导致髋关节功能不良。髋关节作为人体的大关节,在婴幼儿爬行和行走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发育期的孩子,骨头关节还没定型,可塑性极强,脱位的髋关节会改变下肢的受力,长久以往会对下肢的发育造成很大影响,出现难以逆转的畸形和功能障碍,这种影响将伴随终身!
尽管目前髋臼发育不良导致的半脱位比较常见,然而先天性髋关节完全脱位的患者却非常罕见。经过细致的术前检查发现,由于50余年的完全脱位状态,林女士原始的髋臼窝已经完全闭锁,股骨头在闭锁的髋臼上方,处于完全脱位的状态,这种状态也导致她不能正常站立,患肢比对侧肢体短缩了6cm以上,这也是导致她走路跛行的原因。
难点
那么如何为患者解决病痛呢?
运动医学科主任李庆带领全科组织了术前疑难病例讨论,讨论中确定了此台手术的几大难点。
第一,患者原始的髋臼已经闭锁,术中如何妥善选择位置,为患者制造一个新的髋臼。
第二,由于先天性髋关节完全脱位,患侧股骨头远在原始髋臼的上方,难以复位。
第三,即使将股骨头复位,又如何解决双下肢不等长的问题。
如果应用传统的松解术式,可能会由于下肢神经血管的强制牵拉导致下肢肢体瘫痪。面对这些难题,经过一系列详细的术前准备和计划,林女士终于躺在手术台上,迎接人生中的这场重要的手术。
术中,李庆主任首先定位了已经完全闭锁的髋臼,以髋臼成形技术塑造了一个全新的髋臼,并置入人工臼杯。接下来松解了因为股骨头脱位而异常肥厚的关节囊,使股骨头的旋转中心成功复位至新的髋臼。接下来便是最难的软组织平衡问题,如何平衡双侧肢体长度,同时避免软组织尤其是血管神经结构的牵拉失衡。最终李庆主任按照原计划采用了粗隆下截骨的方式,结合挛缩关节囊和肌肉的“拉花”式松解,既平衡了下肢长度,又避免了血管神经结构的牵拉破坏。同时采用了组配式股骨柄假体,确保了截骨两端的稳定性以及绝佳的放置角度。
手术顺利结束,运动医学科团队成功帮助林女士纠正了出生之后便一直困扰自己的畸形。术后一周,林女士已经可以正常站立了,相信经过两、三个月的积极康复锻炼,她便可以正常行走了。
该病例结合截骨技术的高难度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属于院内首例,也标志着大连市中心医院人工关节置换术领域的又一突破。今后运动医学科也将继续精益求精,在技术上追求突破,为更多的患者排忧解惑。
专家简介
李庆,硕士学位,主任医师,运动医学科主任。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大连市医学会运动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大连市软组织疼痛研究会运动医学分会主任委员,在创伤骨科、关节外科、运动医学微创领域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