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反复咳懒?警惕这个“沉默的杀手”慢慢靠近!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obstructivepulmonarydisease,COPD)简称“慢阻肺”,俗称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呼吸道疾病。调查发现,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约每8个人中就有1个慢阻肺患者。然而,慢阻肺的人群知晓率仅为1%,真正算得上“沉默的杀手”。中国慢阻肺年均死亡人数达96万,每分钟就有2.5人死于慢阻肺。慢阻肺给社会及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
慢阻肺——“沉默的杀手”(图源网络)
随着气温骤降,您有没有一到秋冬季节就开始反复咳嗽、咳痰,甚至胸闷气急的情况呢?
如果你或身边的人有这种症状,那就要警惕是否患有慢阻肺。
一、什么是“慢阻肺”?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一种具有气流阻塞特征的慢性支气管炎和(或)肺气肿,可进一步发展为肺心病和呼吸衰竭的常见慢性疾病。与有害气体及有害颗粒的异常炎症反应有关,致残率和病死率很高,全球40岁以上发病率已高达9%~10%。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一种常见的以持续气流受限为特征的可以预防和治疗的疾病,气流受限进行性发展,与气道和肺脏对有毒颗粒或气体的慢性炎性反应增强有关。
二、“慢阻肺”常见的高危因素有哪些?
吸烟;
职业粉尘和化学物质;
空气污染;
感染因素;
其他因素,如免疫功能素乱、气道高反应性、年龄增大等。
三、“慢阻肺”主要的症状有哪些?
慢性咳嗽常为最早出现的症状,随病程发展可终身不愈,常晨间咳嗽明显,夜间有阵咳或排痰。当气道严重阻塞,通常仅有呼吸困难而不表现出咳嗽。
02
咳痰一般为白色黏液或浆液性泡沫痰,偶可带血丝,清晨排痰较多。急性发作期痰量增多,可有脓性痰。
03
气短或呼吸困难是慢性阻性肺疾病的主要症状,早期在劳力时出现,后逐渐加重,以致在日常生活甚至休息时也感到气短。但由于个体差异常,部分人可耐受。
喘息和胸闷是部分患者特别是重度患者或急性加重时出现的症状。
其他疲乏、消瘦、焦虑等常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情严重时出现,但并非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典型表现。
四、“慢阻肺”如何治疗?
可采用非药物治疗:戒烟,运动或肺康复训练,接种流感疫苗与肺炎疫苗。
如理疗、高压负离子氧疗等对“慢阻肺”患者肺功能的康复有利。
良好的心情将有利于患者积极面对疾病、增加治疗的顺从性,并有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这将更有利于疾病的恢复。
多吃水果和蔬菜,可以吃肉、鱼、鸡蛋、牛奶、豆类、荞麦。吃饭时少说话,呼吸费力吃得慢些。胖的要减肥,瘦的要加强营养,少食多餐。
如有呼吸衰竭建议长期低流量吸氧,每天超过15小时。
现有药物治疗可以减少或消除患者的症状、提高活动耐力、减少急性发作次数和严重程度以改善健康状态。吸入治疗为首选,教育患者正确使用各种吸入器,向患者解释治疗的目的和效果,有助于患者坚持治疗。
五、如何预防“慢阻肺”?
吸烟是导致“慢阻肺”的主要危险因素,不去除病因,单凭药物治疗难以取得良好的疗效。因此阻止“慢阻肺”发生和进展的关键措施是戒烟。
减少职业性粉尘和化学物质吸入,对于从事接触职业粉尘的人群如:煤矿、金属矿、棉纺织业、化工行业及某些机械加工等工作人员应做好劳动保护。
避免在通风不良的空间燃烧生物燃料,如烧柴做饭、在室内生炉火取暖、被动吸烟等。
积极预防和治疗上呼吸道感染。秋冬季节注射流感疫苗;避免到人群密集的地方;保持居室空气新鲜;发生上呼吸道感染应积极治疗。
根据自身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锻炼方式,如散步、慢跑、游泳、爬楼梯、爬山、打太极拳、跳舞、双手举几斤重的东西,在上举时呼气等。
“慢阻肺”患者治疗中一个重要的目标是保持良好的肺功能,只有保持良好的肺功能才能使患者有较好的活动能力和良好的生活质量。因此呼吸功能锻炼非常重要。患者可通过做呼吸瑜珈、呼吸操、深慢腹式阻力呼吸功能锻炼(可借助于肺得康)、唱歌、吹口哨、吹笛子等进行肺功能锻炼。
耐寒能力的降低可以导致“慢阻肺”患者出现反复的上呼吸道感染,因此耐寒能力对于“慢阻肺”患者显得同样很重要。患者可采取从夏天开始用冷水洗脸;每天坚持户外活动等方式锻炼耐寒能力。
李俊
主任医师
珠海市人民医院医疗集团高新医院内一科主任
擅长:
擅长呼吸系统常见病的诊治(各种急、慢性咳嗽,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病、肺炎、支气管扩张、肺部结节)及危重症的诊治,尤其对于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病有更进一步的研究。
简介:
主任医师,医学硕士,病区负责人。广东省医师协会呼吸分会委员,珠海市医师协会呼吸分会副主任委员,珠海市变态反应协会、感染协会常务委员,曾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进修。擅长呼吸系统常见病的诊治(各种急、慢性咳嗽,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病、肺炎、支气管扩张、肺部结节)及危重症的诊治,尤其对于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病有更进一步的研究。
撰稿:许俊英
排版:林均鑫
校对:林泽莹
审稿专家:李俊、王友芝
复审:陈宗贵
审核发布:杨海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