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康复】如何有效的给孤独症孩子发指令?
在孤独症儿童的干预训练中,培养他们听指令的能力是比较关键的一步。
自闭症儿童在听指令这方面存在着困难,所以在训练孩子听指令时,一定要掌握有效的方法,才能保证指令的有效性。
什么是指令?
语言指令
当要孩子完成某项工作时所说的话。
非语言指令
当要孩子完成某项工作时,所出示的一些手势动作、物品或图片。
注意
在发出语言指令时,经常伴随有非语言的指令。
指令的意义
让孩子理解别人的意愿,建立起自己与别人之间“是有关系”的意识。
发指令的原则
统一性
在开始教一个孤独症的孩子时,指令要保持一致,以使孩子准确地理解让他做什么。
等他学过一阵以后,我们可以将指令改变一下。如:开始时说:“给我苹果”,以后可以改变为:“把苹果给我。”
开始时指令必须保持一致,但要尽快的改变它,以帮助孩子泛化。
不重复性
如果指令发出后孩子没有反应,给予辅助,完成一个回合。
这里非常重要的一点是,我们想要让孩子学会在听到一次指令后必须做出反应。
如果我们多次的重复:“起立,起立,起立”,孩子会理解为他不必对一个指令作出反应,他可以等待或不反应。
孩子不反应时,我们应做的是给予辅助,而不是重复指令。
我们的目的是让孩子知道我们的言语是有意义的,听到我们说话,他就必须作出反应。
与强化结合使用
在孩子反应正确时,给予夸奖(强化)。
如果孩子做对了,而我们不对此作出反应,就没有结果,或者说他的正确反应被忽视了。
换言之,是我们的行为影响着孩子的行为,要想孩子做出适当的反应,我们就必须作出适当的反应。
发指令的技巧
及时性
在目光对视的时候及时发指令,并且在情景中给孩子发指令。
必要性
不要让自己的指令失效,必须让孩子做出反应。
准确性
准确扼要地发出指令并适时帮助孩子完成。如:发指令“放桌上”孩子如果没有反应,我们就去辅助孩子完成。
可实现性
不要给孩子开空支票
提高指令有效性的因素
1、环境单一,目标明确,避免不必要的刺激;
2、观察孩子的反应,给予必要的辅助;
3、语言指令根据孩子的理解能力,把握恰当及提高的原则,对孩子的各个方面的能力要了解,要确定孩子明白你所发的指令。
比如:“开→开门→打开门→把门打开→你去把门打开”,逐一提高。
反应和应对
有正确反应:给予强化→停顿;
错误反应:停顿→重发指令→辅助完成→强化→停顿;
无反应:辅助完成→强化→停顿。
总结
需要注意是,在发指令之前要先得到孩子的注意,否则就算是发了指令孩子可能也没有听到,很多家长往往会忽略这一点。
另一方面,发指令时语言要简明,这有利于孩子更好的理解。
最后,如果发指令之后,孩子没有正确反应时,需要保持镇静,不要着急,更不要和孩子怄气,对孩子的不适当反应可以忽视,然后平静地和孩子说:“不行,再做一遍。”
最后一点需要视孩子的个别情况而不同,对有些孩子我们什么都不说,而对有些孩子,我们可以用平静但坚定的语气说“不行。”
如果您的孩子出现如下症状:
1、爱好固执狭隘,重复刻板行为;
2、感觉异常。表现为痛觉迟钝、对某些声音或图像特别的恐惧或喜好等;
3、多动、注意力分散、自控能力弱发脾气、攻击、自伤等;
4、社会交流障碍,缺乏与他人的交流或交流技巧,与父母亲之间缺乏安全依恋关系等;
5、智力异常,70%左右的小儿自闭症儿童智力落后,但这些儿童可能在某些方面具有较强能力;
6、哭闹不止,睡眠障碍等;
7、阅读障碍,跳字落字;
8、不能正常表达,不能对视;
9、语言及言语障碍;
10、感觉统合失调。
声明:本文仅为妇幼健康科普,图片来源于网络,非商业用途,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供稿:儿童康复中心池晓诗
编审(二级):健康教育科何韫聪
审发(三级):健康教育科宋洁
下一篇:【育儿干货】孩子积食了该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