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旬老人感染HIV背后的真相
小编科普前
先给大家讲个真实的故事
七旬老人得艾滋,原因难以启齿
70岁的张大伯被诊断艾滋病合并结核病,让很多人感到意外。
今年9月份,张大伯突然出现咳痰、腹痛症状,开始以为自己受凉了,就诊于当地县级医院,诊断为肺结核、肠结核,同时查处合并有艾滋病,随着病情的不断加重,于是转来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市八医院继续治疗。
对于这样的结果,患者及家属难以置信,一口否认。
经过医护人员的仔细询问、耐心开导,张伯伯才支支吾吾道出来自己隐藏多年的秘密。
原来在十多年前,张大伯的老伴去世以来,孩子们各自成家,只有他一人在老家生活,偶尔与朋友们打打牌、吃吃饭,时间一长,张大伯发现自己与其中小他十岁的朋友聊得很投机,更让张大伯没有想到的是,两人还发生了性关系,至今也还保持着“情侣”关系,但这段“恋爱”除了俩人外,其他人一概不知。
“一直觉得是玩得好的朋友,没有想到会这样,太不可思议了!”孩子们知道父亲的“地下情”并且感染了艾滋病之后,自责地失声痛哭起来了......
让我们看看数据吧!
这些数据让我们更加关注老年群体的艾滋病患者情况,不容忽视。
很多人会认为艾滋病是一种年轻人得的病,难以和老年人联系在一起。
年轻人血气方刚,生活丰富多彩,这不难理解。
可老年人都已经到了知天命的年纪,怎么可能会得艾滋病?可事实是艾滋病的老龄化趋势正在悄无声息地到来,也许已经影响到了你我的生活。
现在的老年人群丧偶、离异的情况较多,闲暇时间也多,许多男性自觉不具有生育能力,女性也自认为已绝经,忽视了采取安全措施的必要性,殊不知使用安全套不只是避孕,还兼具了预防艾滋病和性病的重要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老年人的身体抵抗力较弱,大多数缺乏艾滋病检测意识,往往出现严重临床表现后才就医,因此,要特别注意合理防治艾滋病,将防艾意识贯穿到生活中。
除了在性生活中
正确使用、坚持使用安全套外
还应该如何做呢?
一、抛弃传统的观念,学会理解、了解老年生活的特点、学习安全性知识。
二、积极参加艾滋病健康教育宣传活动,树立老年群体的自我保护意识,认识到外表健康并不能作为判断对方是否感染艾滋病。
三、由于艾滋病感染存在窗口期,提高检测意识。
四、了解暴露后预防用药知识,一旦发现高危性行为,及时进行药物阻断预防,降低艾滋病感染的可能性,了解最佳服药时间为暴露后2小时内,最多不超过72小时,尽早服药。
五、丰富老年文化娱乐生活
六、老年权利生活多是寂寞枯燥,作为家人要多关心老人的文化生活,心理健康。也鼓励老年群体学习健康新知识,培养新爱好,规律作息健康生活。
关爱老年人,预防艾滋病
帮助老年群体掌握健康知识
安心享受晚年生活
是需要你、我、他共同参与努力!
专家介绍
-陈谐捷-
感染一科科主任
主任医师
医疗专长:从事传染病临床治疗科研教学工作33年,1999年起主要从事艾滋病的临床治疗科研教学工作;是我国最早从事艾滋病诊疗临床医生之一,对艾滋病合并疑难、危重机会性感染的临床救治;免疫重建炎症综合征的诊疗,抗HIV病毒治疗处理(包括毒副反应、耐药处理)有丰富的临床经验。
学术任职:中国性病艾滋病防治协会学术委员会委员、副秘书长;中华医学会感染分会艾滋病学组学术委员会委员、秘书;中国性病艾滋病防治协会多学科协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州市医学会结核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艾滋病临床治疗专家组成员;广州市医学会感染科学分会常务委员;《艾滋病》中文版编辑部委员。
参与编写艾滋病相关手册、指南、书本10多本,发表文章30多篇,承担或参与国家、省级、市级等多项科研项目,曾参加美国NIH和中国CDC合作的CIPRA项目。分别执笔编写中华医学会《艾滋病诊疗指南》(2018版)(2021版)机会性感染部分。荣获全国医药卫生系统创先争优优秀个人、广东省抗击非典一等功、羊城好医生、广州市医师协会第二届广州医师奖等荣誉。
出诊时间:周四上午
作者介绍
-邱云云-
感染一科主管护师
广州医科大学护理学本科毕业
医疗专长:从事艾滋病临床护理工作九年,多次参与新冠肺炎重大传染病工作中;擅长急、慢性传染病护理,在疱疹、水痘、艾滋病合并各种机会性感染的护理方面颇有经验.目前已发布论文三篇,一项新型实用性专利。
学术任职:广州省护理学会“互联网+紧急医学护理专业委员会委员,广州省护士协会心理与健康护士分会委员。
图片来源网络,如涉侵权请联系删除
来源:感染一科
作者:邱云云
下一篇:携手抗艾 与爱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