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底疼痛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如何进行自我治疗?
俗语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想要走出家门,游山玩水,领略大自然的美好风光。然而,有很多人因为足底疼痛去家门口的超市逛逛、去家附近的公园走走都非常困难,更不要说远行了。
什么是足底疼痛?
足底疼痛是常见病,其中最常见的为足底筋膜炎导致的疼痛,占所有足底疼痛的80%以上。
足底疼痛的症状有什么特点?
症状以晨起足跟触地或者久坐后站立、步行时在足跟内侧足底筋膜起点及附近出现疼痛(见上图),行走一段时间可缓解,但是过长时间站立和步行则疼痛加重为特点。
导致足底疼痛的原因有哪些?
导致足底筋膜炎的原因主要包括:足部形态异常,如扁平足或高弓足、踇外翻;体重偏重,BMI>25者罹患足底筋膜炎的风险极大;跟骨骨刺;小腿肌肉紧张,踝关节背屈活动度受限;臀肌力量不足,核心不稳定;长短腿;外伤史;运动习惯不良,如“周末勇士”;超强运动;鞋子不合适;年长;代谢紊乱等等。
足底疼痛怎么自我治疗?
对于足底疼痛的人
可以通过以下方法进行自我治疗
1、足底筋膜的自我按摩
患足腿置于健侧腿上,一手握住脚趾,被动背伸趾跖关节,另一手掌心包裹跟骨,以固定足部,同时以拇指横向按摩足底疼痛筋膜,或者向前足方向平推足底筋膜。(见下图)
2、小腿肌肉自我牵伸,可选用以下a-d方法之一
a.仰卧,健侧腿屈髋、屈膝,足平放床面。患侧脚底踩住一长毛巾或宽扁带,直腿抬离床面70°-90°,双手握住毛巾两端并将毛巾拉紧,使足背伸。
b.以一臂远的距离面向墙或肋木架站立,双手握肋木或扶住墙壁,患侧腿在后,健侧腿在前,双足底紧贴地面,脚趾朝前,做弓箭步。后侧腿膝关节伸直,牵伸腓肠肌.
c.站姿同b,做弓箭步时,后侧腿稍微弯曲,牵伸比目鱼肌。
d.双足站于楔形板上或双前足站于10cm高的台阶边缘,先双足尖站立,再慢慢放低足跟,使足跟低于前足,产生小腿肌肉离心收缩。
3、肌肉力量锻炼
a.足内肌训练,做短足运动:患侧足平放地面,在脚趾不屈曲抓地的同时,使前足向后足靠近。
b.臀大肌锻炼,做臀桥训练:仰卧于床上,屈髋屈膝约90°,双足平放床面,双手平放床面或抱住对侧肩。呼气时,臀部抬离床面,使身体成一直线,吸气时,臀部回到床面。为增加锻炼效果,可在双大腿远端固定一条弹力带,以增加阻力。
以上牵伸和力量锻炼方法,每个动作每天做5至10分钟,可集中时间做或分时间段做,10天一疗程。如果疼痛严重,或者经过积极的自我锻炼,效果不佳,建议到医院面诊专科医生,以获得更专业和全面的帮助。
王楚怀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康复医学科主任
教授博士生导师主任医师
医疗专长:创伤与骨科康复、脊柱相关疾病康复、骨骼肌肉疼痛康复
门诊时间:周二上午(东院)、周二下午(院本部特诊)、周三上午(院本部)
医疗经历:从事康复医学医、教、研工作近30年。在骨关节肌肉疾患及神经系统疾病的康复医疗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尤其擅长脊柱相关疾病、骨关节创伤与疾患、骨骼肌肉疼痛康复;包括颈椎病、腰腿痛、骨骼肌肉疼痛、骨关节炎、运动损伤、脊柱脊髓损伤、颅脑损伤、周围神经损伤、骨关节疾患术后、关节置换术后、脊柱侧弯、扁平足或足踝力学异常、步态或姿势不良、足部矫形及义肢矫形器的装配等;同时擅长本领域一些相关技术,包括表面肌电图、肌骨超声及足踝生物力学评估与矫治等技术的康复临床应用与研究。
韩秀兰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东院康复医学科治疗师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东院康复医学科治疗部负责人
广东省康复医学会作业治疗分会副会长
广东省康复医学会围产康复分会委员
广东省医学会物理医学与康复分会作业治疗学组委员
从事康复治疗工作二十余年,获得ICB、Vasyli、姿势评估及矫正等多项技术认证。
研究方向:创伤与骨科康复,下肢生物力学分析与矫治。
近5年来以第一/共一作者身份发表骨科康复方向SCI论文3篇,发表中文核心期刊论文十余篇,主持省医学基金等课题3项,参与国自然2项,取得国家专利3个。
科室简介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东院康复医学科组建于1999年,在王楚怀教授带领下,不断发展,逐渐成长为以骨骼肌肉疼痛康复为特色,兼顾神经康复、骨科术后康复、前庭康复、孕产康复的专业康复团队。为国内最早开展姿势纠正调整综合方案的单位之一,科室员工娴熟应用国内外骨骼肌肉疾病康复评估和治疗技术,精准、高效、安全解决各类功能障碍和姿势不良问题。
目前我科除常规的物理因子治疗和针灸外,开展了澳洲手法、麦肯基手法、筋膜手法、S-E-T悬吊训练、脊柱侧弯综合治疗、神经动力学治疗(NDS)、选择性功能评估(SFMA)、动态神经肌肉稳定技术(DNS训练)、ICB矫形鞋垫定制、矫形支具定制和假肢装配等先进康复技术。
主要服务对象包括: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慢性腰痛、肩周炎、膝关节炎、网球肘、脊柱侧弯、驼背、运动损伤、小儿斜颈、孕产、骨科术后关节僵硬等骨骼肌肉系统疾病患者;脑卒中、脑外伤、脑肿瘤术后、脊髓损伤等神经系统疾病患者。
资料来源:康复医学科
审核发布:王大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