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养生】疫情下,如何保持“一身正气”?
中医有句名言,“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何为“正气”呢?
通俗讲,好比正邪两军交战,正方的攻击力和防御力即为“正气”,反方自然就是“邪气”了。
就人体来讲,“正气”就是我们自身抗病能力、康复能力;疫情当下,新冠病毒毒性即属“邪气”。
那拥有一身“正气”有何作用呢?
首先可以抵御外邪入侵,好比铜墙铁壁;其次,若不幸中招,他可以影响疾病的发展和转归哦,类似一个“领头人”。
既然如此重要,要如何练就这一身“正气”呢?
《人民日报》官方微博曾明确转载“中医药居家预防手册”里节选内容中提到:“每日艾灸
足三里、上巨虚、地机
3个穴位(上巨虚管大肠,肺与大肠相表里;地机管脾胃),以温阳散寒除湿健脾和胃。
每次每个穴位艾灸2分钟,以免一个穴位艾灸时间过长导致上火”。
艾灸的作用?
艾灸有温经通络,升阳举陷,行气活血,拔毒泄热、祛寒逐湿,消肿散结,回阳救逆等作用,并可用于保健。对慢性虚弱性疾病和风、寒、湿邪为患的疾病尤为适宜。
艾灸有温经通络,升阳举陷,行气活血,拔毒泄热、祛寒逐湿,消肿散结,回阳救逆等作用,并可用于保健。对慢性虚弱性疾病和风、寒、湿邪为患的疾病尤为适宜。
<灵枢·官能>说:“针所不为,灸之所宜”。
一方面表明灸法有特殊疗效,针刺灸法各有所长,灸法有自已的适应范围;
另一方面,灸法还可补针药之不足,凡针药无效时,改用灸法往往能收到较为满意的效果。
古人对灸法适应病证的长期大量的临床观察,表明灸法不仅能治疗体表的病证,也可治疗脏腑的病证;既可治疗多种慢性病证,又能救治一些急重危症。
主要用于各种虚寒证的治疗,也可治疗某些实热证。其应用范围,涉及临床各科,大致包括外感表证、咳嗽痰喘、咯血衄血、脾胃虚证、气滞积聚、风寒湿痹。上盛下虚、厥逆脱证、妇儿诸疾、顽癣疮疡、瘰疬肿毒等。
艾灸的分类?
艾灸最常见的手法有四种,即温和灸、回旋灸、雀啄灸、循经灸。
温和灸:将艾条一端点燃,悬于施灸部位三厘米,局部有温热感就可以了。
回旋灸:将艾条一端点燃,悬于施灸部位三厘米,通过画圆的方式来回旋转。
雀啄灸:将艾条一端点燃,对准穴位二至五厘米,像鸟雀啄米一样,一上一下。
循经灸:
将艾条一端点燃,悬于施灸部位二厘米,沿着人体经脉走,来回平行施灸。
灸后反应?
皮肤潮红
艾灸时,由于热力的作用,会使局部的毛细血管扩张,刺激血液流动,所以会出现皮肤潮红的现象。
灸疱
灸泡是灸疮的前一个阶段,多见于化脓灸。
口渴
很多人艾灸之后会口渴,这是正常现象。艾灸后可以喝红糖水或温开水,不要喝菊花茶等寒凉性质的饮料,否则影响艾灸的效果。
灸感传导
施灸部位或远离施灸部位产生其他感觉,例如酸、胀、麻、热、重、痛、冷等。
注意事项
1.艾灸前后注意多饮温开水;
2.避免在空腹及饭后、大汗后、剧烈运动后立即施灸;
3.灸后注意避风保暖;间隔2-4小时后冲凉;
4.儿童、孕妇及感知觉障碍者请在医师指导下进行。
灸完一个穴位后可以轻轻拍打或按揉该穴位及周边,这叫封穴。
声明:本文仅为妇幼健康科普,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非商业用途,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供稿:中医科柯春花
编审(二级):健康教育科曾昭炜
审发(三级):健康教育科宋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