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了“脑血栓”,把“栓”住的血管“冲”开不行吗?
在日常工作中,常常有脑梗死患者或患者家属来问:“大夫,病人‘栓’住了,把堵住的血管‘冲’开不就行了吗?”
这个问题真的困扰着很多人!也给人错误的印象——得了“脑血栓”,不管什么时候、什么情况,只要把血管通开就好了。其实,真的没有那么简单!
首先,在前面的科普文章中,我们弄清楚了“脑梗死”、“脑梗塞”、“脑血栓”等名词的含义,准确的说,“脑梗塞”、“脑血栓”这些称呼都不正规、不准确,正确的名称是“脑梗死”,也就是因为脑血管的梗阻导致供血区的脑细胞坏死。为什么说这个问题并不简单呢?这是因为:
脑梗死形成的原因可不仅仅是因为血管堵塞——许多急性脑梗死发生的时候,责任血管并没有完全堵塞(比如低灌注性脑梗死,其原因是在血管部分狭窄的基础上发生血压一过性降低时,供血区脑组织得不到足够的血液供应而发生的细胞坏死),甚至连基础的狭窄都没有(比如脑血管痉挛——常见于蛛网膜下腔出血并发症,局部血管外壁受到溢出的血液刺激而发生痉挛、产生收缩狭窄,导致远端供血不足)。
堵塞的血管如果位置比较深,处于较细的血管分支,使现有的取栓设备无法到达;或者堵塞这种较细血管的栓子比较结实,不容易被溶栓药物溶解,那么显而易见,想再通被堵塞的血管也是很难实现的。
如果造成脑梗死的责任血管完全堵塞了,那么若是此血管里的血栓或栓子可以被溶栓药物溶解,或者这根血管堵塞的节段足够粗大,能够被取栓设备达到,那么留给人们开通这个血管的时间也是非常有限的,目前的研究认为,在发病3~6个小时以内开通这根堵塞的血管具有较大的临床获益;超过这个时段(临床上称之为血管再通的“时间窗”),那么即便是再通了这根血管,也很容易造成严重的出血(临床上称之为“脑梗死出血转化”、“梗死后出血”或“出血性脑梗死”,见“图1”)或脑组织再灌注损伤,从而不但影响脑梗死的恢复,还对脑梗死的治疗产生了不良影响和阻碍,反而对进一步的治疗产生了不利影响。其中一部分严重的出血转化(临床称之为“致死性出血”)还可能导致患者死亡或形成植物状态(俗称植物人),那就太遗憾了,是吧!
因此,不是所有的脑梗死都可以把堵塞的血管再通开。
那么脑梗死怎么治疗才好呢?——这又是许多患者朋友们常常问到的问题。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一窥治疗脑梗死的几个方面:
首先就是快速识别脑梗死,尽可能缩短从发病→到达医院→进行治疗的时间。把这个时间控制在3小时(美国指南推荐)或4.5小时(欧洲指南推荐)以内,有条件的医院可以给予阿替普酶(rtPA)静脉溶栓治疗。若是这个时间控制在6小时以内(中国指南推荐),也可以给予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同时,有条件的医院还可以在静脉溶栓后给予患者机械取栓治疗,从而巩固溶栓的成果。或者,脑栓塞的患者直接考虑机械取栓也可以。
对于低灌注性脑梗死,则需要纠正缺血局部的低灌注状态。而血管痉挛造成的脑缺血,则应以缓解血管痉挛为主要治疗方向。
除了上述几种原因的对因治疗之外,由于脑梗死发生的机理复杂,所以还可以有针对性地给予改善循环、促进建立侧支循环、拮抗炎性因子和自由基损伤、减轻脑细胞和组织水肿等。
现在您明白了吧?
简单来说,只有脑梗死超急性期(指病情发生在“时间窗”以内)符合血管再通条件、而且没有禁忌症的患者,才能想办法使血管再通,否则就可能引发脑的出血和再灌注损伤了。
德州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为德州市临床重点专科,是国家级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神经内科专业基地。医院作为卫生部脑卒中筛查与防治项目基地和国家心脑血管病联盟成员单位,主要由神经内科承担了全市范围内的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工作。科室设备先进,性能优良,为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提供了良好的支撑。欢迎广大卒中患者前来咨询诊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