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学科】24周超早产儿“小小“的NICU历险记
出生胎龄仅24周的超未成熟儿“小小”,在福建省妇幼保健院医护团队的精心照护和家长的密切配合下,历经109天,战胜千难万险,终于从福建省妇幼保健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顺利出院。出院时,“小小”纠正胎龄40周,体重比出生时翻了4倍达到2700余克,刷新了医院救治成功超未成熟儿最小胎龄的纪录。
刚入院时的“小小”
一个冬日清晨,福建省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的复苏团队接到通知赶赴产房,有个仅有24周多胎龄的超早产儿在母亲保胎过程中胎心减慢,即将通过臀位助产提前降生。
“小小”出生时,只有助产士的巴掌大小,手臂和腿也只有成人手指那般细,没有呼吸,6秒钟心跳只跳了1次,看起来就是一小团紫色胶冻……
训练有素的新生儿复苏团队立即开展温柔而高效的濒死儿复苏……
在紧张细致、有条不紊的抢救下,出生1分钟的时候,“小小”的心跳开始增加,随着心跳的恢复,原本紫绀的肤色从躯干到四肢都陆续转红,接着“小小”出现了自主呼吸,然后手脚也开始出现动作……整个产房的医护人员,都一起为这个小小男子汉闯过了人生中最艰难的第一关而欢呼雀跃。孩子的母亲更是流着热泪感谢在场的每一个人。
但出生复苏的成功,仅仅是“小小”面对的数十个难关中的第一个,因为太早出生,胎龄和体重都太低,“小小”的身体各个脏器的发育都还不成熟,脱离了母体,单靠他自身,是基本无法生存的,因此“小小”立即被放进转运暖箱送进了新生儿科NICU。在接下来的一百多个日夜,NICU的医生护士们根据“小小”的情况,以及将要应对的难关,制定了专属治疗和护理方案,每日精细化管理,24小时不间断地守护着“小小”,陪伴他经历每一次考验。
医护团队在科主任杨长仪教授带领下,多次主持多学科查房,早产儿医疗组负责人蔡文红主任医师、石惠英主任医师为“小小”的诊疗进行评估和指导,从脑保护、肺保护性通气策略的实施(呼吸模式及参数的调整)、肺表面活性物质的替代治疗、抗菌药物的选用和疗程、动脉导管的监测、到经口喂养和静脉营养策略的制定,再到内环境的稳定、血糖调节、甲状腺功能减低和贫血的防治,早产儿视网膜病的筛查,院内感染NEC的防范,代谢性骨病和胆汁淤积的预防,生长发育的监测,吸吮吞咽训练,袋鼠式护理和健康宣教,全盘统筹,综合考虑,精心制定,随时调整,做到心中有数,遇事不慌。
郑月英护士长组织林琴主管护师等骨干护士组成的“超早产儿护理组”,三班倒地实施特护,提前做好诊疗护理计划,集中操作,减少刺激,生后不到6小时,已成功进行PICC置管,打通了静脉生命通道。为了能让“小小”处在最接近母体子宫的环境,“小小”被安置在能够有效保温保湿的双层壁暖箱,箱外有遮光罩,周围有模拟子宫壁的独创鸟巢包围,有无创血气以及高灵敏度的静音监护设备,既能让我们随时掌握小小的生命体征,保障安全,又能最大程度地让“小小”有舒适安静的环境。
母乳喂养被认为是早产儿最佳的营养来源,“小小”刚入院,科室医护人员就已经为父母做好母乳喂养宣教,让他们学会如何安全采集和运送优质的母乳,因此在母亲有母乳的第一时间,就收集到初乳给“小小”做“母乳口腔免疫”,并让“小小”的人生第一口奶就品尝到母亲初乳的滋味。
“小小”在住院的109天里,共经历了许多并发症,但最终都在医护人员预见性的防治措施和“小小”顽强生命力的努力下,成功闯关,未出现其他并发症状。如今,“小小”已经脱氧停输液并离开暖箱,能够全量经口喂养,吸吮吞咽功能协调,能完全适应家庭环境的照护,此外新生儿科已安排“小小”的母亲在护士指导下多次进行喂养和护理的实践操作,亲子默契已形成,“小小”的母亲已建立信心,能够独立照顾“小小”的饮食起居,家中也已准备妥当。
在一个晴朗而温暖的日子,“小小”终于按计划出院,平稳地回归了家庭。根据目前随访情况来看,他和爸爸妈妈都已经适应自如,“小小”的各项随访指标也都在沿着他的同龄小朋友生长曲线向前发展。
100天时的“小小”
出院前的“小小”
“小小”的顺利出院刷新了福建省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NICU早产儿治疗的新纪录。科室全体医护团队仍将昂首阔步前行,哪怕前面是更艰巨的挑战,也将一如既往,始终秉承“爱心、细心、责任心、事业心”和“爱岗、敬业、专注、专业”的科训,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为守护全省新生儿的健康,救治危重新生儿、早产儿继续发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