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院二十年】我与口腔医院的故事(七)—- 郑立舸
宽敞的候诊区、智慧化管理平台、硬件设施配套齐全……10月28日,在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功能于一体的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新院,曾任口腔医院第二任院长的郑立舸教授用“漂亮”两个字来形容。
郑立舸亲历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从有到优,成为省卫健委直属的唯一一所三级甲等口腔专科医院。“这一切来之不易”,他由衷地感叹道。
五年努力换就泸州口腔事业新发展
1983年,郑立舸毕业于四川医学院(现四川大学华西医学中心)。“毕业后,我本希望留校任教,但老师告诉我,四川口腔要发展,泸州是个可以生根的好地方。”郑立舸说,“当看到同样来自华西的曾自强等前辈把口腔科做得很好,我看到了泸州口腔事业发展的未来。”老一辈人自强自立的精神鼓舞着他,郑立舸决心在泸州干出一番成就。
“当时口腔科诊室只有十来个人,但大家的业务水平很高。老一辈口腔人热衷于教育教学,开办口腔医学专业是大家共同的愿望。”郑立舸回忆道,1985年,泸州医学院(现西南医科大学)创办了口腔医学干部专科培训班,为省卫生厅培育人才,也为口腔医学部的创办积累经验;1986年,口腔医学部成立;1988年,口腔医学部更名为口腔医学系,“据我所知,当时国内只有四十多所大学有口腔医学系。”
郑立舸有两个愿望。随着口腔医学(部)系的建成,他成为一名口腔医学教师的愿望已经实现。他第二个愿望便是和当时领导班子一起创建口腔医院。
1995年,泸州医学院口腔医学系招收第一届五年制本科生。此后,随着口腔医学系逐渐发展,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培养的学生越来越多。如何为学生提供更加良好的实习平台?如何更好地解决就业、为学生提供充分的职业发展机会?这些问题都急需解决。如果能够建成一所口腔医院,上述问题将迎刃而解。
“建口腔医院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我们花了五年时间全力以赴筹建。”郑立舸回忆,1997年到2001年是他最忙的五年,那时各行各业都在摸着石头过河,没有建设口腔医院的范例可借鉴。
“白手起家将一个口腔科室变成一个医院真的很难,但只要有梦想并为之奋斗,一切都有可能。”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2001年泸州医学院附属口腔医院获批了,2002年年底随之建成并投入使用。“振奋人心”,他这样形容口腔医院挂牌成立时的心情,“这是四川地级市里第一家公立口腔医院”。自此,泸州口腔事业开始跨入飞速发展的时代。
两年“赶考”创成三甲口腔专科医院
口腔医院一“出生”就是省卫生厅(现省卫健委)直属医院。2009年,郑立舸担任口腔医院院长,上任伊始,他和他的团队确立了新的目标:创建三级甲等口腔专科医院。
自此,全院职工开始朝着创建三甲口腔专科医院目标迈进。“院内职工可以是好助手、好医生,但并不是天生的优秀管理者。我们都清醒地认识到,建立医院只是开始。医院建成后,如何加强医院管理?如何培养能够推动医院发展的高素质管理人才?这是摆在新一届班子面前的挑战。当时医院下定决心,以创建三甲医院为目的,‘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郑立舸提出“科学管理、精致服务”的指导方针,全院上下努力形成科学、规范的管理体系,助力医院进一步发展。
2011年,通过全院职工共同努力,泸州医学院附属口腔医院被批准为“三级甲等口腔专科医院”,2013年顺利通过国家卫计委(现国家卫健委)现场复审。此后,口腔医院学科建设随之蓬勃发展,为人才引进提供了更好的发展平台。
对于医院当期的发展,郑院长觉得很自豪。“口腔医院十周年院庆时,包括我院客座教授邱蔚六院士在内的许多国内著名的口腔医学专家都应邀来参加了庆典。”郑立舸表示,口腔医院发展得好,离不开社会各界的帮助,特别是口腔学术界的鼎力支持,“当然更离不开我们西南医大口腔人的全力以赴。”
2015年,泸州医学院附属口腔医院更名为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它的发展之路仍在继续。
随着人民群众对口腔健康意识的不断增强,对口腔医疗服务需求的日益增长,“原有的医院规模已无法满足口腔医院不断发展的需求,医院开始谋划新院建设,在取得城西两江新城用地批复后,立马启动了新院概规的设计工作。
在访谈中,郑立舸教授反复说到,从几个人的口腔科到十几个人的口腔医学系,再到如今近400人规模的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新院,这是一代代西南医大口腔人共同努力的结果。看到一代代年轻人更加奋发、努力,郑立舸相信口腔医院的未来会更好,口腔事业的发展必将再上新台阶。
郑立舸同志简介
郑立舸,出生于1961年5月8日,教授,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
1983年毕业于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学院,先后任西南医科大学教务处处长、口腔医学院·附属口腔医院院长、华西牙科有限责任公司专家委员会专职副主任、重庆华西牙科医院董事长、资阳口腔职业学院院长。
历任中华口腔医学会修复学专委会常委,四川省口腔医学会副会长,四川省口腔医学产业促进会副会长。
来源:泸州日报、宣传统战科
校对:邓婕、陈顺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