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埠市第三人民医院疼痛科积极开展“世界镇痛日、中国镇痛周”宣传活动
自2004年国际疼痛学会(IASP)倡议设立“世界镇痛日”以来,每年10月由IASP发布世界抗痛年主题,确定每年10月第三周的周一为“世界镇痛日”,并冠以一个主题,成为一个年度即“世界镇痛年”。中华医学会疼痛学分会积极参与“世界镇痛年”的活动,学会确定每年十月第三周作为“中国镇痛周”,各地疼痛科可根据实际情况,举行义诊及宣传活动,进行疼痛科普教育、疼痛医学咨询诊疗。
2022年10月17日至23日,蚌埠三院疼痛科在门诊大厅开展了“世界镇痛日、中国镇痛周”义诊宣传活动,期间还积极开展了外妇四支部党员活动日活动,疼痛科党员李勇同志和疼痛科医师在诊室对前来咨询的患者,给予了耐心细致的释疑解惑和精准诊疗,获得了许多疼痛患者称赞。
疼痛是一种与组织损伤或潜在的组织损伤相关的不愉快的感觉和情感体验,或与此相似的情感经历。“痛”与“病”经常是联系在一起的,疼痛往往是身体发出的预警信号,提醒人们需要关注和寻求诊治。几乎所有的人都有疼痛经历,诸如头痛、颈肩痛、胸背痛、腰腿痛、腹痛和神经痛等等,但迄今人们对疼痛的认识仍比较片面,多以为疼痛只是疾病的症状,只要疾病治好,疼痛就会消失,而在面对疼痛时又不能积极寻求治疗,总觉得忍一忍就会过去。事实上,诸多疼痛确实有因可循,在原发性疾病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时疼痛也可以缓解,但当原发性疾病治疗有困难,或者原发性疾病的病因病理及诊断不清楚时,疼痛就成为临床关注与治疗的主要问题,对因治疗与镇痛治疗都是治疗疾病积极的手段。此外,疼痛固然是很多疾病的共同症状,而随着医学理念的发展进步,已经认为慢性疼痛本身就是一类疾病,需要和高血压病、糖尿病等慢病一样进行科学管理,从而尽量减少疼痛对生命质量和生活质量的负性影响。
疼痛科的特色在于实施“积极预防”和“标本兼治”,重视以整体评估、综合诊断为基础,对各类疼痛性疾病进行优化治疗、多模式镇痛,重点开展疼痛微创治疗,维护机体生理功能结构和提高生活质量。目前,疼痛科专业诊疗范围主要包括:各种慢性疼痛及其急性发作,常见者如颈椎病、颈椎间盘突出症、颈源性头痛、肩周炎、肩袖损伤、坐骨神经痛、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管狭窄症、椎间盘源性腰痛、肌筋膜炎、肌腱炎、腱鞘炎、各类慢性劳损疼痛、脊柱源性腹痛、脊柱源性疼痛综合征、骨质疏松疼痛、膝关节疼痛、三叉神经痛、舌咽神经痛、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痛、残肢痛、幻肢痛、周围神经血管性疼痛、各类术后疼痛综合征、癌性疼痛等慢性疼痛性疾病。此外,疼痛科对部分疑难和顽固性疼痛疾病如全身性疼痛、老年性疼痛、慢性顽固性神经痛、晚期癌痛等也能给予较好的专科诊治。
提高疼痛的综合疗护能力,关键在于加强慢性疼痛的规范化诊疗。我国卫生部于2007年发布文件,在《医疗机构诊疗科目名录》中增加一级诊疗科目“疼痛科”,主要业务范围为:慢性疼痛的诊断治疗。由此,疼痛科成为了我国防治慢性疼痛性疾病的主力军,并在为民除痛的实践中展现出良好的临床效果和社会效益,疼痛学科已经日渐形成独立的理论、技术和学科管理体系。
温馨提示:
疼痛最大认识误区,疼痛能忍就忍,忍不了再去治!
一、疼痛会引起一系列病理生理变化,影响患者的情绪和心理健康,导致睡眠紊乱、焦虑、烦躁,同时对各项治疗的配合度下降,忍只会加重症状,增加后续治疗难度。
二、疼痛患者,如骨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若因疼痛影响日常活动和功能锻炼,会增加骨质疏松、肌肉萎缩等风险,造成恶性循环。
三、持续的疼痛刺激能够引起中枢敏化。中枢敏化后,神经元对疼痛刺激的感觉阈值降低,使疼痛的强度和持续时间增加,也会大大增加疼痛治疗的难度。
来源部门:疼痛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