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学科诊疗联动助力患者延续生命
多学科诊疗联动助力患者延续生命
记一例结肠肿瘤“镜面人”的MDT院际研讨会
2022年11月1日,贵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肿瘤科举办了一场院际MDT研讨会,为一名结肠癌“镜面人”患者提供精准个性化诊疗方案,实现省级专家、各科资源优势有效整合。
患者乙状结肠肿瘤根治术后未进行规范抗肿瘤治疗,复发转移后曾行一疗程化疗控制肿瘤。此次为求中西医结合治疗求诊于我院肿瘤科,在肿瘤科吴文宇主任医师的组织下,MDT研讨会集结了贵州省人民医院肿瘤科谭诗生主任医师,贵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肛肠科陈江主任医师、皮肤科文昌晖主任医师、影像科张玉穗主任医师、病理科陈昱江副主任医师及韩昌松博士、重症医学科黄瑞峰副主任医师等多位专家,席间多名规培医师、实习医师列席听会。参会专家针对患者的病理、基因、影像学特点、外科手术评估、后期抗肿瘤方案及体表肿瘤皮肤保护等方面进行了多学科讨论。
肿瘤科管床医师王镜辉详细介绍了患者的诊治过程,提出目前治疗中的疑点、难点及讨论要点。病史汇报完毕后,专家们从各自专业领域出发,提出自己的见解。
贵州省人民医院肿瘤科谭诗生主任医师向大家介绍了相关指南及国内外研究进展。并指出,对于肿瘤患者治疗方案的制定,首先应结合患者的体能状况、疾病的分期,征求患者及家属治疗意愿,应以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为主要目的。
病理科陈昱江副主任医师、韩昌松博士对患者的病理、免疫组化及基因检测结果进行深层次分析和解读。
影像科张玉穗主任医师指出,该患者在影像学上显示的内脏结构与正常人完全相反,即我们通常说的“镜面人”,随后详细解读了患者肿瘤病灶的影像特点。
近期医院肖天保教授团队成功完成的直肠癌“镜面人”手术,作为手术主要参与者的肛肠科陈江主任医师表示,结肠肿瘤“镜面人”患者罕见,目前报道多为个案。他大家分享了此类特殊类型患者手术经验,并就该患者的外科手术选择进行了深入分析。
皮肤科文昌晖主任医师从恶性肿瘤的皮肤转移方式、途径、治疗以及该患者后期腹部体表包块皮肤保护进行了深入讲解。
主持人吴文宇主任医师总结了与会专家的意见:针对患者的后续治疗,需结合患者及家属治疗意愿再进一步确定中西医结合方案,助力患者康复。恶性肿瘤对患者来说影响巨大,因此做好恶性肿瘤的三级预防更有意义,这也是我们中医治未病思想的体现。肿瘤是一个慢性病,需要长期的诊治和跟踪随访,开展院际MDT诊疗活动,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式,优势互补,能够让患者得到规范、精准、个性化的诊疗。
“镜面人”又称“镜子人”或“镜像人”,通俗地讲就像是正常人的镜面像,其心、肺、横膈、肝、胆、胰、脾、胃肠等全部内脏的位置与正常人相反,呈180度反位,心脏、脾脏长在右边,肝脏长在左边。是一种极为少见的人体内脏解剖变异。
医学上对“镜面人现象的成因还没科学定论。认为“镜面人”是在人体胚胎发育过程中出现突变有关,发生几率大约为百万分之一。胚胎在发育的过程中,不同内脏发育的时间是不一样的。但孕期八周之内,各个内脏原基就奠定了,这是质的变化,八周之后,开始量的变化,内脏发育长大。毫无疑问,“镜面人”的内脏是在孕期八周之内就决定了。反位的内脏在八周之后是如何发育的呢?以肠子发育为例。正常情况下,原先只是一段呈直线形的肠子在发育的过程中不断长大,腹腔不能够再直线容纳,就需要旋转。肠子会首先向腹壁突出,然后按逆时针方向旋转一百八十度,之后再逆时针旋转九十度。但反位的肠子不是逆时针旋转,而是顺时针旋转或者不旋转。如果肠子反位的话,极有可能带动其他内脏反位,比如心脏。因为,内脏是相连的,其中一部分内脏的反位必定会影响其他内脏的位置。
图片来源于网络
“镜面人”虽然内脏全部错位,但只是位置发生变化,相互间的关系并未改变,因此生理功能与正常人一样,对健康与生活没有太大影响。不过“镜面人”就医时一定要将自己特殊的生理构造告知医生,否则很容易引起误诊。为“镜面人”进行手术时不是“换一个位置做”这么简单,而是要求医生保持头脑高度清醒,在逆向思维的引导下,脑、眼、手高度协调,才能分毫不差地完成手术操作。国外文献报道,“镜面人”发病率约为1/4000-8000,此病例患者为全内脏反位结肠肿瘤患者,有肠癌和内脏转位的患者更是罕见。
近年来,我院肿瘤科在院长唐东昕主任医师的带领下,搭建了全省中医药防治结直肠癌的管理平台,凝聚全省中医药防治结直肠癌的力量,围绕结直肠癌,以肿瘤专科协作为纽带,完善中医肿瘤防治结直肠癌的相关科室建设,打造多学科整合康复会诊模式,促进MDT协作,通过制定、实施和优化结直肠癌的中医临床诊疗方案,推进中医药技术的开发与推广应用,全面提升了我省中医、中西医结合防治结直肠癌的能力和技术水平,加速了贵州中医肿瘤医疗“同质化”进程。
供稿:王镜辉
一审:吴文宇
二审:葛从军
三审:唐东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