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核酸检测能力提升工程顺利改造完成
贵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检验科原有核酸检测能力日均2000管,通过对实验室优化升级改造,新增核酸检测设备及加强核酸检测专业技术人员培训后,检测能力在原有基础上提升2倍,日均检测量达到6000管(按20混1比例可达12万人)。
根据贵州省应对新冠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监测医疗组《关于印发贵州省全面提升核酸检测能力工作方案的通知》有关要求,我院作为能力提升遴选对象,提升工程从10月10日启动,10月30日验收完成,“时间紧,任务重”。医院党委高度重视,专门成立核酸检测能力提升工作小组,院长唐东昕任组长亲自抓,相关行政职能部门全力支持与配合,检验科负责牵头落实(包括实验室优化升级改造,专业技术人员培训,生物安全备案,设备验收、安装调试、性能验证,组建团队实战演练及接受专家现场验收等工作)。
现有实验室内部优化改造,按照“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全面整理、井然有序”原则,将原有分子生物(PCR)实验室四区调整为三区(试剂准备区、标本制备区、产物扩增区),扩大标本制备区,增加生物安全柜、自动分杯系统等重要设备摆放位置,保证生物安全,提高工作效率,提升核酸检测能力。安装承重架子,增加立体空间重叠摆放核酸提取仪,扩增仪等核酸检测关键设备。二级生物安全实验室一经改造,必须向属地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申请生物安全备案,验收合格后方能工作,贵阳市卫健局已组织专家现场查看验收。
新增核酸检测设备由省级财政专项资金购置。设备验收、安装、调试工作进展顺利,设备性能验证严格按照ISO15189质量管理体系要求执行,确保核酸检测结果准确、快速。按要求,升级改造完成后需进行实战演练,检验科抽调18名核酸检测专业技术精兵,分三班轮班工作,实行“人休检测设备不停”,24小时满负荷运转,演练连续工作17小时,检测能力达到6800管(20混1比例可达136000人),超过目标任务(6000管)。演练当天,医院党委书记郑曙光亲自到现场调研工作进展情况,并实地察看核酸检测实战演练过程,郑曙光书记强调:“提高核酸检测能力是疫情防控最好的方式,核酸检测是采取快速隔离、阻断传播最有效手段,也是疫情防控经济成本最低的有效措施”。
10月27日,省卫健委组织专家现场验收。专家通过现场实地查看实验室优化改造情况,设备安装使用情况,听取实战演练检测能力汇报,并查阅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及检验人员技术档案。专家们充分肯定了医院核酸检测能力提升优化改造工作,高效、高质量提前完成政府指令性核酸检测能力提升任务,顺利通过现场验收。
自2019年12月,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disease19,COVID-19)疫情在全球范围内蔓延,至今以奥密克戎变异株流行为主,其传播速度更快,传染性更强,传播更隐匿。目前COVID-19仍无特效药物预防,核酸检测依然是新冠病毒感染的确诊依据,也是疫情防控最有效手段。有效的“核酸检测阴性报告单”成为一切活动的“通行证”。核酸检测最关键是检验专业技术人员的培养,没有一支高素质的检测专业技术人员队伍,无法保证检验质量,也无法提高工作效率。
检验科现有38名专业技术人员(占检验人员的90%)能参加核酸检测工作,特别是今年9月初本地突发疫情后,科室陆续派出6名检验专业技术人员到方舱移动检测实验室进行技术指导或直接参与检测工作锻炼,加上科室定期轮转的10多名人员,可以组建一支3班轮转日检测量达1万管的队伍。核酸检测技术人员的快速培训为抗疫提供了有力的人力资源保障。
党的二十大刚刚胜利闭幕,检验团队将深入学习二十大精神,把二十大精神贯彻落实到检验检测实际工作中,站在核酸检测提能新征程上,不畏艰险,克服困难,勇敢冲在常态化核酸检测最前线。
供稿:任民
一审:任民
二审:葛从军
三审:唐松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