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医妙手 焕颜祛疾——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皮肤科团队成功实施面部鳞癌切除及邻近皮瓣转移修复术
近日,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皮肤科成功为一名面部鳞癌的高龄患者实施右颞部肿块扩大切除+术中冰冻+邻近皮瓣修复术,解除了患者的痛苦,为患者的健康保驾护航。
病情回顾
患者为72岁老年男性,约1年前发现右侧颞部出现一块蚕豆大小的不规则红斑,偶尔感觉疼痛,未进行诊疗。近两个月感觉该部位皮肤变得粗糙,而且洗脸的时候会破溃,右侧外眼角上方新增一块绿豆大小的斑块,摸起来感觉粗糙。于是来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皮肤科就诊,医生给予取病理活检进一步检查,报告显示被覆鳞状上皮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早期浸润。
患者已退休多年,业余爱好广泛,生活丰富多彩,得知这一结果非常担心病变影响未来的晚年生活,并且伴有多年的高血压病史,思想负担严重,焦虑紧张,夜不能寐。皮肤科手术团队的医生详细了解了患者病情以后,及时完善术前的相关检查,并进行心理疏导,第一时间为患者安排了手术。
明确治疗方法及手术方案后为患者进行手术,术中手术团队成员紧密配合,历时约2小时,先完整切除肿物后及时送冰冻进行快速病理检验。后冰冻提示鳞状细胞原位癌,环周切缘及基底均完全切除。由于患者颞部及相邻的外眼角两处均出现病变组织,一次切除手术难度大,遂采用邻近皮瓣转移修复术,设计皮瓣为改良菱形皮瓣。不仅为患者减少了痛苦而且减轻了经济负担。术中出血少,眉毛眼角无变形,外观良好。术后无不适,伤口愈合良好,患者及家属对于手术效果都非常满意,脸上终于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科普知识
什么是皮肤鳞状细胞癌?
皮肤鳞状细胞癌(简称鳞癌)系起源于表皮或附属器(毛囊漏斗、皮脂腺导管、末端汗管)角质形成细胞的一种恶性肿瘤。癌细胞倾向于不同程度的角化。
鳞状细胞癌临床上可分为两种类型:
1、菜花样(或乳头状)型,初起为浸润性小斑块、结节或溃疡,继而隆起成乳头状以至菜花样,淡红至暗红色,底宽,质硬表面可见毛细血管扩张,附以鳞屑和结痂,顶部常有钉刺样角质,若将其强行剥离,底部容易出血。此型多见于面部和四肢。
2、深在型,初起为淡红色坚硬小结节,表面光滑,有光泽,渐增大,中央成脐形凹陷,周围有新发结节。结节破溃后,形成火山口样溃疡,边缘坚硬、高起并外翻,溃疡底面高低不平,有污垢坏死组织和恶臭、脓样分泌物,发展较快,向深处浸润,可达肌肉和骨骼,日后可引起区域性淋巴结转移,但很少血源转移。
来源|皮肤科
编辑|党委宣传科
投稿邮箱|xck2010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