缓解秋燥,不妨试试这种中医贴敷
最近
常常都会有人抱怨
感觉眼睛鼻子嘴巴干干巴巴
皮肤都快挠掉一层皮了
还是瘙痒难受
再加上咳嗽不断
这日子简直了
......
秋燥
给大家讲解一下
中药贴敷对秋燥有什么疗效吧
↓↓↓
中药贴敷疗法属于中医外治法其中一项重要技术,具有方便、效佳、价廉、不良反应小等特点,近年来应用甚为广泛。它是指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选取一定的穴位贴敷某些药物,通过腧穴刺激疗法和药物外治法的共同作用,起到扶正祛邪、防治疾病的一种疗法。
入秋后天气转凉,气温忽冷忽热,夏末秋初降雨较多,寒湿相对较重,加之秋季气候偏燥,咳嗽频发,多为外感所致,受寒、受燥导致咳嗽居多。
一、寒咳
症状:咳嗽声重,气急,咽痒,咳痰稀薄色白,常伴鼻塞,流清涕,头痛,肢体酸楚,或见恶寒发热,无汗等。选取风寒咳嗽贴,贴敷于天突穴、肺腧穴等穴位。
二、燥咳
症状:干咳。连声作呛,喉痒,咽喉干痛,唇鼻干燥,无痰或痰少而黏连成丝,不易咯出,或痰中带有血丝,口干,初起或伴鼻塞、头痛、微寒、身热等。选取风热咳嗽贴,贴敷于天突穴、肺腧穴等穴位。
症状:口干舌燥、大便干结费力难解,小便频数,伴或不伴腹胀。选取便秘贴,贴敷于支沟、天枢、太溪和阴陵泉穴等穴位。
症状:精神不振,鼻子干痒,频发喷嚏,鼻涕见血丝,咽喉干燥,鼻塞、头痛等。选取鼻炎贴,贴敷于迎香穴、肺腧穴、印堂穴、风门穴、膏肓穴等穴位。
1.颜面部慎用有刺激性的药物贴敷。严防有强烈刺激性的药物误入口、鼻、眼内。
2.对于可引起皮肤发疱、溃疡的药物需注意:
(1)糖尿病患者应慎用或禁用;
(2)孕妇及瘢痕体质者禁用;
(3)眼、口唇、会阴部、小儿脐部等部位禁用。
3.过敏体质者或对药物、敷料成分过敏者慎用;
4.贴敷部位皮肤有创伤、溃疡者禁用。
秋燥来临,除了秋燥贴敷,平日的日常生活中,也应谨护调养,以让身体适应节气特点,防止生病。
饮食方面:秋季饮食应以滋阴润肺、防燥护阴为主,果蔬可多吃梨、苹果、葡萄、香蕉、萝卜、百合及绿叶蔬菜,以助生津防燥,少吃葱、姜、蒜、辣椒等辛辣燥烈之物。肉类中鸭肉、海参等为润燥佳品,鸡肉、猪肉、牛肉、鸽肉等较为平性之品也可适当食用。
运动方面:民间有句老话,“夏过无病三分虚”,夏秋交接之后,人极易倦怠、乏力等,导致脾胃虚、气虚,秋乏是常见症状。此时应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如散步、爬山。
休息方面:尽可能保证夜间睡眠充足,尽量午睡,以达到“劳逸适度解秋乏”的目的。
:
一审:刘本坚
二审:徐源文
三审:陈光辉
(推文素材如有内容、版权等问题,请与编辑联系,以便支付稿酬。公众号转载【中山市小榄人民医院】原创内容,请联系编辑取得书面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