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凡十年·卫健担当】 推进全面健康 夯实全面小康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南宁市始终坚持发挥党的战斗堡垒作用,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聚焦民生关切,狠抓工作落实,围绕健康南宁建设实施一系列利当前、惠长远的重大举措,着力解决老百姓看病难点、堵点问题,全市卫生健康服务体系不断健全、医疗保障能力稳步提高、群众健康获得感不断增强。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先后荣获“国家卫生城市”四连冠、全国无偿献血先进城市和创建全国幸福家庭活动示范市称号。今年8月,南宁市卫生健康委员会获评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集体”,也是获评的全国卫健系统9个集体中唯一的省会城市卫健单位,南宁市的卫生健康事业正朝着高质量发展方向阔步前进。
改革惠民释放健康最大红利
在县乡,截至目前,市辖的21家县级公立医院、99所乡镇卫生院全部实行县乡一体化管理改革。2018年,在实施县乡一体化管理改革的基础上,我市全面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结合实际创新发展了县域医共体“上林模式”。截至目前,南宁市已实现100%乡镇卫生院参与县域医共体建设的目标。
上林县实施医疗卫生服务县乡一体化改革中,县级医院专家骨干下沉,通过“传、帮、带”整体提升乡镇卫生院技术水平。(上林县卫生健康局供图)
在城区,组建城市医疗集团和专科联盟,形成“三塘模式”和“延安模式”效果显著。南宁市第一、第二人民医院医疗集团成立,统筹管理体制,调整医保支付、财政投入、人事薪酬等利益机制,运用综合绩效考核等手段,推进集约化发展,明确医疗集团自主管理权限,建立分工协作机制,真正形成服务、责任、利益、管理共同体,推动医疗卫生工作重心下移和资源下沉,为群众提供更加优质、便捷、舒心的医疗保健服务。2020年以来,上级医院指导基层开展新技术401项;向基层派驻1911人次,基层上送进修489人次;全市区域内就诊率92.2%。南宁市通过医联体建设,基层诊疗服务能力得到持续提升,医疗卫生服务更便捷,“小病在基层、大病到医院、康复回基层”的合理就医秩序逐渐形成。
南宁市红会医院与江西中心卫生院签约。
大力推进城市公立医院改革,市辖区公立医院取消药品加成财政补偿及医疗服务价格调整均同步到位。2017年4月起,取消药品加成,调整1698项医疗服务价格;2019年12月起,取消医用耗材加成。五年来,累计减少药品及耗材加成约45亿元,减少群众医药费负担约6亿元,个人卫生支出比重持续下降。2021年,我市门诊、住院两项次均费用连续两年下降,降幅均在8%左右,老百姓的负担明显减轻,与DRG付费改革方向一致,经营方式从粗放逐步迈向精细化。医疗服务占比逐年提升,2021年达到34.5%,高居全区第一。2022年,市卫健委大力推进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印发实施《南宁市市直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项目遴选实施方案》,拨付4900万元用于市属公立医院“小综合大专科”“大综合强专科”项目建设,落实市级财政220万元支持医学重点学科。逐步建立智慧健康医疗工程体系,推进全市就诊一卡通工作,为群众提供一站式医疗健康信息服务,优化就医服务流程,有效解决了医院存在的“三长一短”(即挂号、看病、取药排队时间长,医生问诊时间短)问题。电子健康卡上还集成了入邕报备、核酸检测预登记、核酸报告查询、疫苗接种查询等多项便民惠民功能;推进“南宁云医院”平台的上线试运行,群众可在线进行健康咨询和预约护理服务,医疗服务更优质便捷。
开通航空救援通道,搭建陆空立体急救平台。(南宁急救医疗中心供图)
统一就诊卡应用,为群众提供一站式医疗健康信息服务,优化就医服务流程。(陈永尚摄)
全面实施乡村医生“乡聘村用”政策,解决乡村医生的身份和事业发展等问题,每年市、县两级财政下拨约8000多万元,解决乡村医生待遇和社会保障问题,为乡村医生搭建“留得住、能发展、有保障”的舞台,夯实农村三级医疗卫生网络的网底,保障广大农村群众的健康需求,推动分级诊疗和乡村振兴顺利实施。
隆安县举办乡村医生业务培训班。(农光任摄)
隆安县都结乡龙民村乡村医生向村民宣传讲解农村疫情防控“十严格”知识。(农光任摄)
建设高地打造重点特色专科
近年来,南宁市始终把重点学科和重点专科建设作为医疗机构发展的核心工作,着力将研究成果转化为临床诊疗指南、诊疗路径和技术标准,努力提升医疗机构的医疗服务质量和能力。据统计,目前南宁市卫生健康系统共有24个自治区级(含培育)重点学科、25个市级重点学科,3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35个自治区级重点专科、18个市级重点专科。这些重点学科和重点专科着力于科学研究、技术创新、人才培养、成果转化,为南宁市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提供了较强的科技人才支撑,具有领先优势和创新示范效应。
2016年南宁市第二人民医院通过认证获评为国家级胸痛中心,心内科专家为胸痛患者进行介入手术。
南宁市第二人民医院创伤外科获批为广西临床重点专科。(陈郁摄)
高度重视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实施南宁市专业化紧缺人才培养重点计划项目,加大卫生技术人才引进力度,出台《南宁市关于进一步加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适当放宽对引进高层次卫生人才在全日制学历、年龄、配偶安置等方面限制,为吸引优秀人才提供便利。
在借助“外力”的同时,我市也在不断强化“内功”。2020年至2022年投入1282万元在市一医院、市二医院、市八医院、市九医院、市中医医院建立住院医师规范化(助理全科医生)培训基地;2017至2019年,投入1111.2万元分批次在全市(包括市县两级)开展为期3个月的在岗乡村医生脱产培训;从2020年至2022年,我市共投入1600多万元,完成全市2400名乡村医生和120名乡镇卫生院中医骨干3个月理论基础知识加临床实践技能培训,同时还为1200个村卫生室配备中医诊疗设备;2018年至2020年实施村卫生室订单定向培养,每年招收新生约250名。
南宁市第一人民医院住培考核现场。(医院供图)
加强全科医生转岗培训,截至2022年9月30日,执业注册的全科医生有2776人,每万名常住人口拥有3.14名全科医生,实现每个乡镇卫生院拥有一名全科医生。市第一、第二人民医院及市中医医院获批为国家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市第八、第九人民医院及横州市人民医院、宾阳县中医医院获批为自治区级助理全科医生培训基地。近年来,各基地为各医疗机构培养和在培1249名住院医师、286名助理执业医师。中医类全科医生转岗培训基地累计为各级医疗机构培养和在培中医住院医师31名、助理中医执业医师10名。
南宁市第二人民医院全科基地进行全科医生培养考核。(医院供图)
深度把握中医药事业新发展机遇,牵头起草《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实施方案》,以市委、市政府名义印发,明确我市中医药高质量发展方向;加强中医药服务能力建设,建成各级名中医传承工作室15个,获评国家级重点专科3个,1人入选国医大师候选人,7个县(市、区)获评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全市公立中医医疗机构均达二级甲等以上水平,5家综合医院获评全国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已建成172家中医馆,100%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服务站及97.09%的村卫生室能提供中医药服务;加强示范建设,13家单位入选自治区中医药“三个一批”示范基地项目,3家单位获评广西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中医药全过程参与疫情防控,组建中医药专家组先后编制三版中医药预防方案,并深度参与确诊患者救治,获得自治区中医专家组的高度肯定,被列入国家中医药防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应急研究专项。
南宁市中医医院医务人员正在准备中药汤剂。(赵静苗摄)
南宁市第七人民医院医师工作中。(医院供图)
南宁市中医医院新华院区举办“端午节中医药文化进校园”活动。(医院供图)
“感党恩跟党走我为群众办实事——名中医八桂行”活动中,南宁市第七人民医院朱琏针灸团队到上林县人民医院开展义诊活动。(医院供图)
强筋健骨构建“大健康”新格局
为让更多群众看得上病、看得起病、看得好病,我市加大卫生资金投入“强筋健骨”,医疗资源总量持续提升,医疗卫生事业迈入高质量发展快车道。截至目前,全市有医疗卫生机构4895个;全市辖区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60576张,比2012年增加了28631张,年递增31.89%;每千常住人口拥有医疗卫生机构床位6.86张、执业(助理)医师3.5人、公共卫生人员0.987人,注册护士4.51人。“十三五”期间,实施医疗卫生机构能力建设项目402个,总投资56.29亿元,包括市直属单位项目37个及城区医院、城区妇幼保健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基础设施建设和设备配置等79个项目建设;3家市级医疗机构(市儿童医院、相思湖医院、中医医院石柱岭分院)设置得以加快推进,建设了4个市级危重孕产妇和新生儿救治中心,新建4家城区医院得以落实落地。
南宁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护士在护理重症新生儿。(姚瑞兰摄)
南宁市第二人民医院儿科每年救治的新生儿达2000多人次,危重病人的抢救达600余人次。
南宁市妇幼保健院危重新生儿救治中心。
自2018年起,按照“填平补齐、分步实施、逐步完善”的要求不断健全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布局,截至2022年,已累计投资1.98亿元,共新改扩建42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并为74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配备基本医疗设备。目前,南宁市已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63个、社区卫生服务站71个,逐步完成了“15分钟”城市医疗圈的建设;在乡村,全市共建成118所标准化乡镇卫生院,建有标准化村卫生室1384个,配备了2691名乡村医生;每个县都有一家二级甲等公立综合医院,县域4家中医医院(横州、宾阳、上林、马山)实现异地整体搬迁建设,大大方便了群众就医。
江南区新建仁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江南区延安镇卫生院开展技术诊疗服务。
十年来,健康南宁建设全面实施,人民健康得到全方位保障。确立了健康南宁行动“1+19”政策框架体系;全面建设无烟环境,居民吸烟率由2008年的32%下降到2021年的17.72%;居民健康素养稳步提升,全市居民健康素养总体水平从8.6%提高到24.8%;国家卫生县城覆盖率80%,自治区卫生县城覆盖率100%,自治区卫生乡镇覆盖率87.5%,位居全区首位。
南宁市举办第35个世界无烟日主题宣传活动。
南丁格尔南宁市红十字会医院分队队员向群众进行健康宣传。(陆爱琼摄)
志愿者向群众开展健康知识科普宣传。(宋延康摄)
扎实推进疾病防治防控,免疫规划综合业务评估连续多年全区第一,数字化门诊数量及占比全区第一;加强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管理,各项指标均达到和超过国家标准要求;扎实推进艾滋病防治攻坚工程,2019年成功跻身第四轮全国艾滋病综合示范区城市,率先在7所高校试点新生入学体检艾滋病;全市已设立107个由南宁急救医疗中心统一调度的急救站(点),急救网络日臻完善;建成南宁市卫生应急指挥中心(南宁急救医疗中心指挥调度中心),上线“急救云”,引入MPDS系统,120调度员电话指导呼救者7万余例;在全市地铁站、商场等部分重点公共场所部署173台体外自动除颤器(AED),强化公众急救队伍培训,让“第一发现者”变成“第一急救员”,更好保障市民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全市三级监督执法体系基本健全。卫生监督执法在乡镇得到有效延伸;市政府印发《南宁市改革完善医疗卫生行业综合监管制度实施方案》,建立和完善医疗卫生行业综合监管协调机制,“打击非法行医”等重点领域专项整治成效显著;荣获国家卫生健康行政处罚案例评查优秀案例5件。
南宁市第四人民医院南丁格尔志愿服务队深化抗艾服务,为患者提供更多暖心服务。
急救专科志愿者现场指导群众学习如何进行心肺复苏。(南宁市红十字会医院供图)
关心关爱妇女儿童健康,普及产前检查及健康孕育知识,我市孕产妇系统管理率已达到94%,出生人口素质进一步提高;持续实施危重孕产妇救助项目,2012年至今,共救助673人,救助金额达722万元,为贫困危重孕产妇免除后顾之忧,有效降低孕产妇死亡率;做好“一老一小”工作,深入开展全国医养结合试点城市建设,3个案例获评全国医养结合典型经验,4个机构获评自治区中医药特色医养结合示范基地,医养结合机构数量突破60家,居全区第一,较好地满足了老年人健康养老服务需求,为全国、全区医养结合工作提供了“南宁经验”;充分发挥优势医疗资源,为机构婴幼儿家庭及周边婴幼儿照护者提供卫生保健、早期教育、安全防护、疾病预防、营养膳食、生长发育监测等方面的专业指导,建成市妇幼保健院托育园、横州市妇幼保健院托育园、武鸣区妇幼保健院托育园。
医务人员正在对孕妇进行分娩指导。(姚瑞兰摄)
呵护产妇。(姚瑞兰摄)
南宁市妇幼保健院医务人员为儿童进行多功能感官训练。(莫丰源摄)
南宁市第一人民医院麻醉科团队协作完成一例高难度小儿困难气道处理。(医院供图)
以建设一批示范性托育机构项目作为抓手,推进婴幼儿照护服务高质量发展。
南宁市第八人民医院医务人员与住院老人在医养结合示范基地快乐学习。(韦凯舟摄)
医养结合示范基地举行庆祝中秋节党员集中活动日活动。(韦凯舟摄)
一道政府兜底的百姓健康保障网络正在逐渐形成。
提质增效筑牢群众健康防线
2022年以来,我市从多个方面增强疫情防控能力:强化核酸检测能力,市本级先后投入1.3亿元用于核酸检测、采样设备采购等,最大核酸检测量由年初28.25万单管/日提升至现在92万单管/日。建成19个核酸检测实验室、4个检测基地,培训、储备4.5万人核酸采样队伍、1910人核酸检测队伍。建立区域核酸检测三级联动机制,优化“采、送、检、报”流程;在广西各地市率先建立新型冠状病毒基因组数据库;强化应急转运能力,配足救护车,现有普通型救护车290辆、负压救护车72辆,基本能满足阳性病例转运和正常医疗服务需求;强化医疗救治能力,我市设置2家定点救治医院、1家后备定点救治医院,总床位1585张,超过国家标准要求。投入1.4亿元购置发热门诊(含发热哨点、诊室)涉疫设备170台,全市发热门诊留观室由140间提升至500余间。全力推进疫苗接种工作,成为全区率先实现3个“100%”的地市之一,单日接种量、总接种剂次全区排名第一,截至10月19日,南宁市已完成新冠疫苗全程接种819.3万人,其中,60岁以上105.4万人。
医务人员到小学开展核酸检测。
核酸检测实验室里医务人员认真检测样本。(陈永尚摄)
多年来,我市一直大力推进健康扶持工作,截至2020年12月31日,全市建档立卡贫困人口门诊特殊慢性病医疗费用和住院医疗费用平均报销比例分别达到94.29%和94.30%;全市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大病救治率达99.67%,全市5.35万因病致贫因病返贫人口基本医疗保障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在落实巩固健康扶贫成果各项惠民政策过程中,我市持续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截至目前,全市脱贫人口大病确诊人数累计17881人,已救治17796人,救治率达99.52%,切实保障了脱贫群众病有所医。同时,我市将家庭签约服务重点人群范围扩大至乡村振兴部门认定的监测对象和农村低收入人口等人群,为服务对象提供公共卫生、慢病管理、健康咨询和中医药干预等综合服务。国家基本公共服务项目补助资金提升至每人每年84元。截至目前,全市共组建家庭医生团队1712个,符合签约条件的常住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实现应签尽签。
家庭医生入户宣传健康扶贫政策。(青秀区卫生健康局供图)
隆安县乔建镇中心卫生院家庭医生服务团队到培正村开展家庭医生签约履约服务。(农光任摄)
乡镇卫生院通过上门服务,让群众在家门口获得便捷医疗服务。
“谋新篇、开新局。”市卫健委党组书记、主任唐驰表示,我市卫健系统将继续贯彻新发展理念,强化党对卫生健康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慎终如始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持续深化综合医改,完善疾病预防和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持续推进医疗集团建设,传承创新发展中医药,提升信息化服务水平,统筹推进健康南宁建设。真抓实干、久久为功,奋力开拓新时代卫生健康工作新格局,让邕城人民生活得更健康、更美好、更幸福。
来源:南宁日报、南宁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姚瑞兰
终审:方春宁
欢迎关注更多妇幼健康科普知识
官方视频号
官方抖音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