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见肿瘤君 感恩华西——我与国学巷37号的故事
我叫刘通,是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神经外科一名神经鞘瘤患者。
我是四川资阳人,出生在江西九江,五岁跟随父母坐着绿皮火车来到了贵州,在黔山秀水中成长。1996年9月参加了工作,在亚洲最大的磷矿山基地瓮福磷矿上班,操作设备,四班两倒。
虽然离开故土,但是华西的名号还常常听到,每当周围有人生病时就会听到这样的话:“那就去华西看看吧!”
2018年,我感觉头脑总是昏沉,没有精神。以为是长期在矿山上倒班影响了睡眠,没有休息好。
随着时间的推移,母亲觉察到不太对劲,于是5月15日陪我去贵州当地医院做核磁共振检查。在检查中突然发现大脑右部有一巨大肿块,医生经反复查看推断是肿瘤,并在检查报告上注明:右颞部脑膜瘤。当我看到报告的时候,大脑一片空白,不敢相信这种疾病会发生在我身上。医生对我说:“肿瘤太大,建议尽快转院手术。”
图12018年5月15日核磁共振检查出肿瘤
回到家中,母亲拿起手机拨通了远在成都的舅舅电话,舅舅让我尽快把检查报告和影像资料发送给他,他挂号找华西医院的专家看一看。
当我听到华西二字,儿时的记忆浮现在脑海中。1988年我读初二的时候,由于口腔内的局部牙齿上下不平整,父亲就带着我到了华西口腔医院,那时父亲骄傲地说华西口腔医院是全国最好的,在那里我的牙齿得到了矫正。华西系的牌子,我信得过。
“刘通,你觉得去哪里?贵州省内的医院、还是去北京、上海……”母亲关切急促的话打断了我对往事的回忆,我不假思索坚定地回答:“去华西!”
2018年5月19日,我和母亲踏上了前往成都的动车,表妹到车站接了我们,立刻坐地铁前往华西医院,在自助机办理就诊卡。在华西医院门诊大楼外的空地上,我看到了熙熙攘攘的人群,表妹说华西的医生是很辛苦很累的,每天要面对成百上千的人,要回复成百上千句话。
图22018年5月28日入住神经外科病房
5月28日,我接到了住院通知,正式入住国学巷37号神经外科病房,成为其中的一员。
最初我的主治医生是姜曙教授,第一次在病房里见到他的时候要我在他面前走一走,观察我的形体姿态,并看了我在贵州拍的核磁共振的片子,他笑着对我说:“来者不善啊!看来我要虎口拔牙啊”。或许这句话意味着我的手术难度,风险性将会很大。
后来,护士来到我的床前说姜曙教授因为临时有公干,将由徐建国教授担任我的主治医生。我心里想着徐建国教授长啥样?水平怎样?带着这些疑问我急切期望能见到徐建国教授。在早上医生例行查房的过程中,我看到一个中年医生来到我的床前,戴着眼镜,身体健硕。身边还有几位帅气的小哥哥,日后我知道了他们的名字:杨翔、丁唱。
他看了片子后眉头紧锁,不紧不慢低声地说了一句:“太大喽,太大喽。这么大你都没有啥子感觉吗?”我听到这句话,心里突然震了一下,似乎感到情况不妙,说:“工作一直是在倒班,只是感觉头昏沉沉的,以为是熬夜没休息好”。旁边病床的达州病友笑着对我说:“没事的,莫怕,进了华西就好比是进了保险柜,安全得很。”随后我知道了他就是我的主治医生徐建国教授、一级专家。
住院期间,我更加感受到无论是医生还是护士,他们的工作不仅仅需要有一双忙碌的手,更要有一颗用心、用情、用爱、用微笑面对患者的医者仁心。
我隔壁病床上是一位老人,大小便失禁。有一次,患者家属在医护人员身边低声说:“不好意思,护士,我爸不小心把床单弄脏了,能不能麻烦您帮我换一下?”“好的,只是弄脏了床单吗?
被套和枕套有没有弄脏,需要更换吗?”护士微笑着回答。“可能……好像是都……都弄脏了,要不您过去看看可以吗?”她不好意思地挠挠头。
原来,老人是脑膜瘤患者,肢体活动不利,翻身也很困难。医护人员没多说什么,先帮老人清理身体,然后换上干净的床单被套,并给患者垫好床单和尿垫,又向老人的女儿宣教了关于患者疾病和营养的知识。
肿瘤疾病的类型各异,病情变化快,危重的病人多。医护人员时刻与时间赛跑、与死神较量,尽力去挽留一个个濒危的生命。多年的医务工作使他们接触到很多的人和事,深深理解患者的痛苦和家人的无助。唯有用精心细致的治疗和体贴关怀的言语去帮助他们,让患者减轻痛苦;唯有用更多一点的耐心和认真的态度换取患者和家属的信任。
我在全身各项指标检查期间,徐建国教授和他的团队也在不断反复研究,商讨、制定对我进行手术的各项方案步骤。
5月29日,我做了术前最后一次核磁共振,影像所见:右侧额顶颞叶见不规则巨大肿块影,边界较清楚,大小约8.5×7.6×9.2cm。总结意见:右侧颅内外巨大交通性肿瘤,累及右中颅窝和右颞下窝。徐建国教授的助手杨翔医生把手术可能会出现的各种意外和后果讲述给我和母亲听,例如失明、失聪、偏瘫、植物、死亡等,问还做不做手术?如果不做可以办理出院。我笑着说:“既然来了就做,我相信你们,相信华西!”
正式手术前,徐建国教授和团队还明确我颅脑肿瘤的性质,通过系统的神经系统检查、影像学检查,明确了肿瘤的部位,了解我的心功能、肺功能以及肝肾功能等主要脏器功能。为了检查血管是否畅通,为我先进行了造影手术。随后,为了避免在手术过程中出现大出血,为我做了血管栓塞手术。
正式手术的那天,我被推进了手术室,在进行麻醉的过程中,我躺在手术台上笑着对徐建国教授团队的医生们说了一句:“进了华西门,就是华西人,我就交给你们了”。
手术的过程我无法得知,当我睁开眼的时候,跃入眼帘的是我母亲的身影,耳边传来她的声音:“儿子,你醒了”?
从重症监护室转进普通病房后的一天,徐建国教授来到我的病床前,看着我说了一句:“刘通,你抬下腿。”我缓慢地抬起了我的右腿,徐建国教授面露久违的笑容说了一句:“可以,你总算活过来了。”
图32018年6月8日上午手术前
在度过术后危险期后,6月15日我被转送到了华西双向转诊医院五冶医院神经外科进行康复治疗,该院原神经外科主任王参智和现神经外科主任于杨看了术前和术后的片子对比后说道:“手术很成功,肿瘤占位全切除,术中无任何神经损失,徐老师很了不起!那么大的肿瘤居然没有分阶段分部位切除,而是一刀,切得很干净!”
图42019年复查与徐建国教授(右一)、
原五冶医院神经外科王参智主任(左一)合影
时间如流水转瞬即逝,不知不觉已经过去4年,我重新回到了工作岗位,身边的同事难以想象我能恢复如此之快,如此之好,从外表完全看不出是一个动过手术开过刀的人。很多人都问我在哪个医院做的手术,我骄傲地回答在华西!
图6重获新生的我
每年的8月底、9月初我都要前往华西复查,每次去之前在华医通APP上预约挂上徐建国教授的号。每次都想见到他,因为是他给了我第二次生命,让我重获新生!不管岁月如何变迁,他的模样已经刻在了我记忆的最深处,那段时光也最让我不能忘怀!
图72022年9月复查时与徐建国教授合影
一百三十年花开花谢,一百三十年春华秋实。华西医院坚持关怀、服务的医学理念,感悟以人为本、崇尚学术、追求卓越的医学精神,秉承厚德精业、求实创新的院训院风,一路高歌踏上新的征程。乘风破浪潮头立,扬帆起航正当时,祝国学巷37号华西医院生日快乐!
(文中照片均由患者本人提供并授权发布)
亲爱的们,
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建院130周年院庆日来临之际,我们持续面向广大病友、医务人员、医学生、华西校友,征集“我与国学巷37号的故事”,欢迎大家向邮箱hxxcb123@163.com投稿。一经采用,将在华西医院微信公众号陆续推送,还会给作者送上华西文创精美礼品!
期待你的来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