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名医 | 介入与血管外科学科主任陈泉:攻坚微创介入血管治疗,持续开展技术革新
人物卡片
陈泉
介入与血管外科主任
主任医师
中国医师协会血管外科委员会委员,国际血管联盟中国区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微循环协会血管外科委员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腔内血管学动脉瘤委员会委员。主编书籍2部,参编书籍十余部。《中华血管外科杂志》《血管和腔内血管外科杂志》编委。获得国家自然基金等多项科研,在国内外核心杂志发表多篇文章。
师从国内著名的血管外科专家景在平教授,从事临床医教研工作多年,擅长外周血管疾病诊断和治疗,尤其擅长对下肢静脉曲张、下肢深静脉血栓、肺动脉梗塞、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肝硬化后门脉高压症、各种内脏动脉瘤、腹主动脉瘤、主动脉夹层等疾病的传统手术和各种微创腔内手术。
2007年,博士毕业的陈泉锚定好自己的医学职业坐标,开始了在血管外科领域的诊疗生涯。十余年耕耘,他不仅在这个领域取得了多项技术突破创新,也在科研上取得丰硕成果。
他师从国内著名的血管外科专家景在平教授,景在平是我国大动脉腔内微创手术的奠基人,在国内率先开展和推广了主动脉支架植入的微创技术,曾牵头成立中国医师协会腔内血管学专业委员会并当选首届主任委员,是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
师出名门,高起点赋予了陈泉扎实的技术水平和前沿视角。从事临床一线的第一年,他就率先开设了当时还不多的血管外科门诊,积极开展血管外科诊疗,多项技术填补了业内的空白。
钻研新技术让患者受惠
在血管外科疾病中,下肢静脉曲张是常见疾病,如果治疗不及时,可能会引起小腿溃疡、静脉血栓等严重后果。传统静脉剥脱手术要开刀,创伤大,让不少患者心生畏惧而拖延治疗。
陈泉以静脉倒流病为突破口,率先开展了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微创手术-Muller手术,新技术不仅大大减少手术创伤,同时也大大降低了住院费用,获得患者广泛赞誉。
技术创新给患者带来实实在在的受益,激励着陈泉迈向更大的挑战与突破。
他在原有腔内电凝术的基础上,对治疗静脉曲张术式进行了改良,在证明安全有效后,他将改良腔内电凝术运用于临床,术后患者只需住院两天就可以出院,不但减轻患者的痛苦,减少住院天数,住院费用更是较传统手术降低了不少。这一技术凭借良好的效益和创新,成功申请到了专利。
一系列先进技术在他的探索开拓下得到成熟开展:激光腔内闭合术、Trivex曲张静脉旋切术、腹腔镜辅助下深筋膜下交通支离断术……这些技术让静脉疾病患者得到了更多微创、精准的治疗机会。
在攻坚临床技术的同时,陈泉也积极开展临床科研和基础研究,及时将研究成果进行转化,以造福更多的患者。近年来,他先后获得国家实用性专利1项、国家自然基金课题立项1项,多个课题获得省级科技进步奖。
2019年10月,“2019健康卫士”系列颁奖活动在国家卫生健康委百姓健康频道举办。陈泉凭借多年来在下肢静脉曲张、下肢深静脉血栓、肺动脉梗塞、各种内脏动脉瘤、腹主动脉瘤、主动脉夹层等疾病的深厚造诣,荣获卓越成就奖。
先进技术无痕巧治静脉曲张
对治疗静脉曲张的丰富临床经验,让陈泉在该领域不断精益求精,对治疗术式持续进行改良与创新。
2022年,陈泉带领静脉曲张微创团队,在市人民医院成功为多名因下肢静脉曲张困扰多年的患者实施了B超引导下大隐静脉微波导管消融治疗,该技术联合小腿段曲张交通静脉微波穿刺射频闭合+曲张静脉泡沫硬化剂注射,真正实现了全腔内无切口治疗下肢浅静脉曲张。
“传统技术是在全麻或半麻下行大隐静脉高位结扎抽剥联合手术,切开交通静脉结扎离断,但创面较大,部分病患存在麻醉禁忌、术后伤口愈合缓慢等不利因素。”陈泉介绍,而新术式采用了国际先进的微波射频消融系统,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势。
新术式在美容方面上有着明显优势,患肢只有几个穿刺点创面,完全能够满足患者对无疤痕手术的需求。同时,只需要在局部麻醉下即可完成手术,患者的耐受性良好,适用人群更广,手术后两三天即可顺利出院。
该技术为陈泉团队在东莞地区率先开展的技术,克服了现有血管腔内热消融导管只能针对曲张静脉主干,无法微创治疗病变交通静脉的缺点。
紧跟血管疾病诊治前沿
面对静脉治疗领域的成就,陈泉从未停止奋进的脚步。他将目光聚焦在难度更高的动脉疾病,先后完成了多发性动脉瘤的切开人工血管置换术、胸主动脉夹层动脉腔内隔绝术等在当时具有高难度的复杂手术,并于2009年完成了一例世界罕见病例:“盆腔先天动静脉瘘+右髂动脉夹层+左髂外动脉狭窄”三种病变一期腔内隔绝术治疗等高难度的手术。
从2008年初开始,陈泉就运用腔内微创治疗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治疗的最长病变段达30厘米,最高年龄90岁,治疗水平达到业内先进水平。
2010年12月,陈泉来到法国亚眠医疗中心血管外科进行学习深造。在与法国同行的交流和学习中,他积极吸取国外在血管外科领域的技术和理念,让自己的血管外科知识和水平再次得到快速提升。
2017年,陈泉又相继开展了四肢动脉血栓清除术、肠系膜动脉血栓清除术、门静脉血栓清除术等外周血管血栓性疾病综合治疗,牢牢把握了周围血管疾病治疗的方向和前沿。
2022年,东莞一名63岁的男子突发腹部剧烈疼痛等主动脉夹层症状,不仅非常痛苦,更时刻面临主动脉夹层爆裂的生命危险。陈泉带领团队,应用腹主动脉一体化支架输送系统,成功为这名复杂腹主动脉夹层患者实施了一体化支架植入术,及时“拆弹”,挽救了患者生命。
“术后创口仅0.5厘米,患者回到病房后就可以喝水,6小时就可以进食,术后24小时就正常行走活动了。”陈泉介绍,该手术具有微创手术的明显优势,不仅创伤小,并发症少,患者恢复也很快。“拆弹”4天后,黄先生就顺利出院了。
这是东莞市极少开展的腹主动脉夹层一体化支架植入手术,手术不仅成功排除了患者体内危险“炸弹”,也为腹主动脉扩张性疾病治疗提供了全新的治疗策略,成功突破了传统技术的瓶颈。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血管类疾病越来越多。大动脉动脉瘤或动脉夹层的发生高峰年龄为50-70岁,其中,急性期造成的死亡率高达65%-70%。”陈泉指出,这些新技术的成熟开展,将有助于这些“危险炸弹”得到更稳妥的拆弹机会,这是每一名医者孜孜不倦钻研新技术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