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热夏天“后遗症”秋后来算账,做到6点不担心
起风了
下雨了
好“凉快”呀
过去的两个月时间里
我们经历了热得最恼火的一个夏天
温度天天40度以上
搞得我这块肥坨坨
若是撒上点海椒面和孜然粉
就成了一块资格的铁板烤五花
现在秋天来了
气温也下降了
按理说秋高气爽的天气
人应该很清爽才对
但我却像是被煮了一样
总结起来有两点不舒服——
这也不舒服那也不舒服
于是我来到四医院挂了中医科
王学红老师的号
王老师给我望闻问切后我才晓得
我这毛病有点搞笑
叫“最热夏天后遗症”——秋燥
后来王老师给我开了方子
吃了几副中药后
慢慢就调理过来了
医生简介
王学红:副主任中医师,毕业于成都中医药大学,从事中医临床、针灸推拿专业近30余载,擅长:颈肩腰腿痛、运动损伤的中医治疗及针灸减肥与美容。近年来有10余篇文章在国家、省、市级医学刊物上发表。
王学红介绍,早在2000多年前中医经典《黄帝内经》中就指出“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
这段话是古人秋季养生指南,对现代也有很强的指导意义。意思是指秋天是收获的季节,经过春生、夏长后,人们应该以从容平和的心态迎接秋天的到来,此时大自然的特点是天气肃杀、地上逐渐出现露水和霜冻,从睡眠角度来讲就应该“早睡早起”,使情志安宁。同时秋季五行属金,对应人体五脏中的“肺”脏,秋天是养肺的季节,如果不这么做,秋天伤肺,冬天就会发生长时间的腹泻。
王学红表示,秋燥是人在秋季感受燥邪而发生的疾病。病邪从口鼻侵入,初起即有津气干燥的症状,如鼻咽干燥、干咳少痰、皮肤干燥等。中医认为,“燥”为秋季的主气,称为“秋燥”。秋燥分为温燥和凉燥两种。“温燥”一般出现在初秋天气尚热时;到了深秋天气转凉,则多为“凉燥”。
身体出现这些毛病当心是秋燥
↓↓↓
01
皮肤干燥、发痒
进入秋季,天气干燥,空气水分过低,非常容易造成皮肤干燥、干裂,再加上平时饮食不注意的话,微量元素及B族维生素的缺乏就会引起皮肤起皮发痒的现象。
02
喉咙嘶哑、疼痛、干咳
进入秋季,很多人早上起床时会觉得喉咙干痒疼痛。秋天天气不仅干燥缺水,粉尘还多,很容易引起喉咙嘶哑、疼痛、干咳的状况。
03
鼻子敏感,打喷嚏流鼻涕
换季时期也是过敏高发期,加之天气干燥、水分减少,容易引起鼻子不适,对鼻炎患者而言尤其难熬。另外,入秋后天气热冷交替,在不注意保暖的情况下就会引起打喷嚏流鼻涕的症状。
如何预防秋燥
↓↓↓
防秋燥,除了多喝水以外还可以做好以下这些:
01
保持充足睡眠
“早卧早起,与鸡俱兴”。早睡一小时,可以让我们精神充沛,也可以在冬天来临之前保存能量、养精蓄锐。
02
合理膳食
秋季天气较为干燥,会出现诸如皮肤紧绷、起皮脱屑、毛发枯燥、嘴唇干燥等秋燥现象。多喝水、多食粥,进食清热安神的食物是预防秋燥的好方法。比如民间素有“十月萝卜小人参的说法”,多食萝卜、莲藕、山药、百合粥、梨等食物可养阴润燥,清醒安神,同时应该少吃或不吃辛辣、煎炸等热性食物,多食会助燥伤阴、加重秋燥。
03
少受“冷刺激”
秋天昼夜温差大,肺炎、哮喘等呼吸道疾病容易发作,白天温度上升后,一些人习惯吹风扇,这有可能引发肩周炎、颈椎病等毛病,因此,要少受“冷刺激”。
04
注意胃部保暖和保护脐部
秋天需注意胃部保暖。睡觉时,腹部盖好被子,防止脾胃受凉。天气渐凉,肚脐部位的表皮最薄,对外部刺激特别敏感。要及时增添衣物,还可按摩脐部,将肚脐部位的寒气驱散。
05
保持情志安宁
“自古逢秋悲寂寥”许多人在秋天容易悲伤,远胜于其他季节。是因为秋天本身有肃杀之气,使人心气消退,从而产生悲伤的情绪,进而产生各类疾病。所以秋天应该保持平静的心态,不要让太多坏情绪表露出来,尽量多户外散步,拥抱阳光。
06
坚持适当锻炼
秋高气爽,适合户外运动。我们应根据个人体质,进行适当体育锻炼。但运动不可过量,以免加重秋乏。
秋燥来袭要注意
防护指南保身体
养成健康好习惯
您的明天更美丽
科室简介
专科专家门诊表
时间
檀木林院区
檀木林院区
汇东院区
汇东院区
上午
下午
上午
下午
周一
王翔奕
王学红
龙淼
—
周二
龙淼
王学红
姜宇琴
王红
周三
刘世伟
王学红
龙淼
王红
王翔奕
周四
龙淼
王学红
姜宇琴
王红
周五
王翔奕
王学红
龙淼
王红
周六
龙淼
张进
姜宇琴
—
周日
牟进
李富红
王红
—
作者:王学红编辑:黄浩审核:姜宇琴
更多好看:
非必要不离市!自贡发布疫情防控最新通告——
最新!自贡常态化便民核酸采样点有调整!详细点位来了→
*声明:
文中
部分【图
文
】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本单位】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