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探寻百岁老人的长寿秘诀!心态平和精神好,早睡早起身体棒
黄桂兰
陈三女
梁梅花
梁泄英
李秀兰
林成森
“家有一老,如有一宝。”在这一年一度的重阳敬老节之际,记者走访6位百岁老人,探寻他们的长寿秘诀。记者发现,心态平和,早睡早起,粗茶淡饭,家庭幸福和睦,儿孙孝顺有加,是他们长寿的共通之处,但他们也有属于自己的一套“长寿之法”。
“她都没有‘三高’,体质比我们还好。”广宁县南街街道一栋5层民居房里,李秀兰的儿子邓贤飞告诉记者,母亲今年105岁,每天自己拄着拐杖上下楼梯,散步到街上找人聊天,精神状态非常好。
民居为步梯房,上下楼梯还需经过一段100多米长的斜坡。令在场人员更佩服的是,李秀兰还能自行走斜坡,几十年如一日。足以可见她腿部有力,反应敏捷。
李秀兰虽年事已高,但穿着时尚,梳着整齐的头发,与人交谈面露微笑,透着精神而又优雅的格调。谈及母亲的长寿秘诀,邓贤飞坦言,母亲睡眠质量高,早睡早起,有午睡习惯,一般每晚八点半至九点入睡,次日睡到自然醒。饮食上以粗粮为主,如红薯、魔芋,还喜欢用客家米酒拌饭吃,每天煮糯米红枣枸杞粥。
“最主要的是心态平和,家庭和睦,儿孙都很孝顺,常回来陪伴她。”邓贤飞说,母亲基本能自理,很少生病感冒。
家住广宁县南街街道扶楼村委会追坑村的百岁老人陈三女,今年101岁,与儿子儿媳共同居住,腿脚不便,但精神状态好,整个交谈过程中,对答如流。她的儿媳告诉记者,婆婆50多岁时还能上山伐杉,下地种田,在腿脚不便前,一直有做轻活,喜欢早睡早起,清淡饮食,喜欢白开水拌饭,至今也是没有“三高”,生活能够自理。
家住怀集县梁村镇民田村的梁泄英,今年100岁,头发没有完全花白,耳聪目明、性格开朗、心胸豁达,访谈间,脸上总带着微笑,是村子里有名的“寿星”。年轻一辈每次回村里,都会来看望她,陪她聊天。
孙子李绵杰告诉记者,奶奶的心态很好,从来没跟人红过脸,村里有些人背后论人长短时,她从来不参与,也不听他们说,从不管闲事。但她待人很好,邻里乡亲需要帮带孩子的,她都乐意帮忙,邻里关系融洽和睦,这也是她保持乐观、长寿的关键。
梁泄英身体硬朗,腿脚灵活,喜欢每天散步去菜市场选购食材,从来不吃外面的熟食,这一习惯从年轻时保持至今,十分注重健康饮食。饮食清淡,喜欢蒸煮食物,少油少盐,喜欢喝白开水,从不喝饮料。每天晚上七点半入睡,早上起来晨运,睡眠质量高。还喜欢用艾草泡脚,尤其是下雨天。
“每年都会带她去体检,体检结果显示各项指标良好,没有‘三高’。”李绵杰说,“长寿的关键是心态平静,不管闲事,对吃住要求
爱好会伴随人的一生,使人生有了追求和寄托,人生也因此变得丰盈和快乐。眼前这位开朗的奶奶,就是一个有爱好有追求的人,今年101岁的她,还能手工编织竹篮、竹筐,并把自己的劳动成果免费分享给邻里。她便是梁梅花。
梁梅花居住在怀集县马宁镇明星村,虽然居住环境简陋,但内心却很丰盈。每天出门下地淋菜,种植有番薯、玉米、花生、青菜等。闲暇时,就自己在村边、山上捡回竹竿,自己亲手破竹、开篾、编织竹篮、竹筐,大厅里摆放着她的作品。
“她年轻时就学会了编织,一直没有停过,一有空就编竹篮,成为了一种爱好。”梁梅花的儿媳告诉记者,婆婆能完全自理,经常把自己种的菜分给邻里,邻里关系和谐。她早睡早起,清淡饮食,尤其喜欢吃养生保健的茨菇,胃口好,身体硬朗。
家住四会城区的林成森,今年101岁,更是一位“运动迷”,常年保持运动,打拳、吊单杠,即使因痛风需借助拐杖行走,他依旧保持每天拉伸身体,玩手掌运动球的习惯。他还有个爱好,热衷看新闻,保持与时代同步,因此思维清晰。
儿子林东成告诉记者,父亲30多年前患过胃病,就此戒烟,注重身体健康,每天坚持运动,早睡早起作息规律,不挑食,与儿女同吃同住,平时儿女们和孙子们常回家探望他,对生活没有太多要求。吃得好睡得好,身体机能也很好。
专家建议:
规律生活,养好脾胃
“中医学的理论认为,人生存于天地之间,都有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过程,顺应四时就是顺应四季的变化来调养自己的身体。人们的生活规律必须顺应四季的变化。现在是秋季,秋季是‘收容平藏’万物成熟的季节,天气劲急、地气清明,应该早卧早起,使神志保持安定,避免秋天肃杀之气对人体的侵害。秋季咳嗽、咽喉炎、哮喘病、风湿关节炎、高血压、冠心病、胃肠道炎症、便秘等疾病易发,老年人应做好预防工作。”肇庆市中医院治未病中心副主任黄能培说。
肇庆市第一人民医院营养科主任苏巴丽表示:
老人家养生重点是要把脾胃养好。养生要分为初秋和深秋。初秋时,多吃点山药、莲子、茯苓;深秋时,应该多吃点高蛋白的食物。老人7点左右起床是最好的,起得太早对身体不好。平常老人要做一些抗阻力和柔韧性运动来预防骨质疏松。在饮食上,老人要均衡,每天肉类和蔬菜都要有。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要根据老人的牙齿情况,选择适当的烹饪方式。
来源|西江日报营养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