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治疗新技术,畅通6岁患儿生命通道
近日,江西省肿瘤医院静脉置管室通过B超引导下穿刺,成功地实施了一例经颈外静脉隧道式PICC置管,突破以往经上肢外周静脉或下肢股静脉置管的惯例,开创了医院静脉治疗新技术,为一名特殊的6岁患儿畅通了生命通道。
当日,置管室接诊了一对抱着孩子上门求助的夫妻。患儿罹患脑干胶质细胞瘤,右上肢PICC导管因脱管而拔除,外周静脉血管条件极差,留置针穿刺极其困难,根本无法满足每日4次的甘露醇治疗,而没有了输液通道,患儿的癫痫症状将不受控制。为了建立一条长期、安全的生命通道,夫妻俩心急如焚,慕名前往省肿瘤医院静脉置管室就诊。考虑到后期维护问题,夫妻俩暂时不考虑输液港植入,要求PICC置管。
在了解了患儿的基本病情和相关检查后,置管室负责人汪华萍利用超声评估了患儿的血管情况,发现该患儿双侧上肢血管条件极差,均无法满足传统和隧道式置管要求,下肢股静脉虽然有一根尚且满足穿刺的血管,但穿刺点位于腹股沟区,考虑到患儿长期使用尿不湿,靠近会阴部的潮湿环境容易引发感染。最后,通过综合评估,决定经患儿右侧的颈外静脉穿刺,同时,为了更好的固定导管和后期的维护工作,拟采取隧道式新技术,从穿刺点建立皮下隧道,将导管出口引至胸壁位置,以提高患儿带管舒适度,降低感染、脱管等相关并发症。
整个置管过程非常顺利,置管护士凭借丰富的置管经验,经患儿颈外静脉一次性穿刺成功,通过测量穿刺点到胸壁距离,建立了一条7cm的皮下隧道,由于颈外静脉距离上腔静脉体内路径较短,送管非常顺利。当患儿的生命通道再次畅通,家属们脸上终于浮现了久违的笑容。
“今天特别感谢置管室的老师们,为我女儿成功置管,真的非常不容易,为你们敬业的医护精神和爱心点赞。”回到家后,患儿家属在江西省肿瘤医院导管维护群里发来一条感谢信息。
置管新技术的开展需要不断学习和探索,我们希望每一项新技术都能为有需要的患者带来福音,这也是静脉置管室静疗人的初心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