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离期小伙命悬一线 医护团队全副武装上阵
呼吸,是人类存活的基本条件。因为大气道重度狭窄,呼吸这件事对于28岁的小陈来说,已经是越来越困难。为了获得生机,他不得不赶紧从柬埔寨回国寻求治疗。
生命至上,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多学科团队全副武装做好防护,为尚未完成隔离的小陈进行了紧急手术,彻底解决了气道狭窄的问题。而这,也是市级公立医院完成的首例“体外循环下颈段气管袖状切除端端吻合术”。
两个多月前,小陈在柬埔寨因为外伤接受了气管插管全麻下的颅脑手术。“手术后呼吸越来越困难。”小陈说,在拔除气管插管后就逐渐出现了呼吸困难的问题,尤其是在活动之后会有更加明显的不适,需要休息很久才能慢慢缓过来。
经过检查,发现呼吸困难的原因在于大气道的狭窄。不过,在当地无法开展进一步的治疗。
为了求取生机,小陈不得不赶紧想办法回国治疗。3月26日,途径成都停留的小陈进入第一阶段的隔离期。可就在此时,他呼吸困难的情况却越发严重,于是紧急送到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急诊科求医。
3月29日,经医务部协调,急诊科、耳鼻咽喉头颈外科、重症医学科、心脏大血管外科、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普胸外科、麻醉科等多个科室展开了联合会诊,以进一步制定治疗的方案。
“气道狭窄的问题非常严重,如果不及时治疗,随时可能出现窒息。”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主任张建辉说,正常情况下,成人的颈部气管直径应该是2cm左右,而小陈气道最狭窄的地方仅有4mm;且狭窄长度超过3cm,狭窄已达胸腔入口平面。
不过,手术治疗却存在诸多难题。首先面临的问题,就是小陈尚处于隔离阶段,还不能完全排除风险。其次,就是手术的难度极大。因为气道严重狭窄,狭窄长度超过3cm,最狭窄处仅4mm,无法开展术前经口麻醉气管插管,手术也就无从谈起。同时,气管狭窄平面已低至胸廓入口,术前先行颈前气管切开插管也变得不可能完成。
此外,是手术治疗方式的选择,如果只是利用支架将狭窄处撑开,或经颈部切开气管狭窄处安放三腔T形管支撑,之后不仅要面临机体不耐受的风险,术后发生再次的气管狭窄的几率极高。与此同时,需要面临是高难度手术之下的各种风险,例如窒息导致心跳骤停、呼吸衰竭等并发症。
面对刻不容缓的病情状态,医护团队在院感部的指导下,决定全副武装做好隔离措施上阵,带着完善的应急预案为其开展治疗。在麻醉科、心脏大血管外科等团队合力之下,首先利用ECMO建立起了患者的体外循环,解决患者不能呼吸导致肺氧合问题,为手术的开展提供了生命安全保障支撑。
而后,张建辉主任率领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团队接棒,为小陈开展“体外循环下颈段气管袖状切除+端端吻合+喉返神经探查术”。也就是将整段问题气道进行彻底切除,再行把剩余的气道进行精细吻合。这样一来,即可完全解决气道狭窄的问题。
手术原理听来简单,但过程却并不轻松,手术的另一个难点是术中必须仔细解剖并保护双侧喉返神经,避免因喉返神经损伤带来的术后双侧声带麻痹,同样会并发术后的喉阻塞和呼吸困难窒息问题。
即便放眼全省范围,能够开展此治疗的医院也是寥寥无几——首先,必须能完成ECMO建立起了患者的体外循环,提供生命支撑;其次,是手术中需精准定位切除气管病变部位,精细化解剖避免对紧贴气管的双侧喉返神经、食管、甲状旁腺和周围大血管等造成伤害;完成切除后,还需要仔细的松解上提胸段气管,再与喉声门下气管建立气管端端再吻合手术,避免张力过大导致的术后吻合口崩裂。
经过三个小时的努力,手术获得成功。术后,小陈被送入重症医学科隔离病房,进一步治疗,术后第二天顺利拔出气管导管,无声音嘶哑、食管瘘及皮下气肿等并发症问题,呼吸功能恢复正常。
依据院感要求,患者后续在医院感染科隔离病房隔离观察,达到解除隔离要求后于4月22日顺利康复出院,即将启程回到心心念念的家乡泉州。
上一篇: 齐心协力 共护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