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患者建立安全有效的“生命通道”——四川大学华西广安医院成功开展广安市首例下肢PICC置管术
近日,四川大学华西广安医院肿瘤科成功开展广安市首例下肢PICC置管术,为一名晚期肺癌伴上腔静脉综合症的患者经股静脉置入PICC导管,为患者建立了安全有效的“生命通道”。
患者李大叔是一名肺癌伴上腔静脉综合症患者,到华西广安医院肿瘤科拟行姑息性化疗。为了缓解李大叔的症状,需要为其进行PICC穿刺置管。但李大叔患有上腔静脉综合症,如果按常规方法经上腔静脉输液,会加重其症状。鉴于化疗药物的特殊性,也不能从下肢外周静脉输入。而普通经股静脉置管的CVC导管根本无法满足李大叔长期的治疗需求。
经过主管医生、护士长、专科护士综合分析患者血管状况、凝血功能、活动能力及穿刺局部皮肤等情况后,一致决定通过患者右侧股静脉置入PICC导管,保障患者后续治疗。在取得患者家属知情同意后,9月4日下午,肿瘤科团队在超声引导下运用塞丁格技术成功为李大叔施行下肢PICC置管术,为其建立了一条长期安全、有效的静脉通路。
走近“PICC”
据肿瘤科护士长邓洪渠介绍,PICC是指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是利用导管从外周静脉进行穿刺,导管直达靠近心脏的大静脉,可为患者提供中长期静脉输液治疗(7天—1年)。可以迅速稀释化疗药物,防止药物对血管的刺激,减少静脉炎的发生,减轻患者的疼痛,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
下肢PICC置管术适宜患者包括双侧乳腺癌术后、上腔静脉综合症、肢体缺如、外周静脉血栓史等双上肢不适宜PICC置管患者。
四川大学华西广安医院自2011年3月开展成人PICC置管技术,均为经上臂静脉置入。经下肢静脉穿刺置入是PICC(经外周静脉置入的中心静脉导管)技术中专业能力要求高、技术难度较大的一项操作,是在无法经上肢静脉及颈外静脉进行置管时的一种有效置管方法。该项技术的开展,标志着华西广安医院PICC护理技术水平迈上新台阶,也推动了广安市静脉治疗的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