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天天刷牙,为啥还比别人容易蛀牙?
蛀牙,其实就是龋齿,又俗称虫牙,古代的“龋”字就是“齿”+“虫”,认为是虫蚀致病。
但随着医学的发展,我们发现龋齿其实是一种细菌性疾病,若得不到及时的治疗,它会不断地破坏牙齿硬组织,直至细菌感染牙神经与血管,从而继发牙髓炎和根尖周炎,龋坏过分严重的结果还可能导致牙齿丧失。
I
蛀牙是怎么样的?
临床上可见蛀牙有色、形、质的变化,由浅入深,甚至可能感染到牙神经。
(图源:
百度图片
)
龋齿最常见的变化就是变黑、有洞、变软,而牙齿有“白垩色”的时候一般为牙齿脱矿,有很高的蛀牙风险,这时候要及时检查,预防蛀牙的发生!
II
为什么会蛀牙?
龋病是牙齿在以细菌为主的多种外界因素影响下,牙体硬组织发生的一种慢性破坏性疾病。目前公认的龋病病因学说是四联因素学说,主要包括细菌、食物、宿主、时间。那么,我们可以针对这些因素来采取相应的措施来预防龋齿。
(图源:百度图片)
1
细菌
细菌是导致龋病的关键因素。这些菌群在自身代谢时会产酸,并维持相当长时间,从而使牙齿局部脱矿,龋病病变开始。
√预防措施:
控制牙菌斑,及时清洁口腔。利用牙刷、牙膏、牙线、牙缝刷等工具最大限度清除牙表面菌斑,养成饭后漱口,早晚刷牙的良好习惯,尤其是睡前刷牙更重要。此外,掌握科学的刷牙方法(如儿童的圆弧刷牙法和成人的巴氏刷牙法等)才能达到较好的清洁效果。
(图源:百度图片)
2
饮食
食物是细菌致龋的重要物质基础。碳水化合物(即糖类)是诱导龋病最重要的食物,尤其是蔗糖。细菌可利用糖产生能量,供细菌生长、使紧贴牙齿表面,还可利用糖产酸并堆积,脱矿致龋。
各种糖类的致龋性大小也不尽相同,从小到大的排列顺序:蔗糖>葡糖糖>麦芽糖>乳糖>果糖>山梨糖>木糖醇。山梨醇和木糖醇基本上不能被致龋菌利用,故常用作糖替代品,而且还有一定的防龋作用。
糖类对龋病的影响受到另一个主要因素的调控——进食频率。糖类摄入的次数越多,持续时间越长,龋病的发生几率就越高。
√预防措施:
(1)控制糖的摄入。多食粗粮、新鲜果蔬、高纤维膳食,少喝含糖饮料和碳酸饮料,少吃精制食品如饼干、蛋糕、冰淇淋等。
(2)减少摄糖频率。对正在发育的儿童及青少年,在保证摄糖量满足发育的同时,也要控制好摄糖频率,每次摄糖后应注意口腔清洁。
(3)使用糖代用品。一类为高甜度代用品,如甜叶菊糖,二类为低甜度代用品木糖醇。
(图源:
百度图片
)
3
宿主
宿主因素主要包括牙齿、唾液、机体全身状态等。
发育良好的牙,钙化程度高,矿化良好的牙不易患龋。口腔唾液有抑菌成分,分泌量较多则对防龋也有一定作用。另外,在牙齿还未萌出的发育期间,没有不良因素的影响(如营养缺陷、药物、乳牙根尖炎症等),牙齿龋坏的几率较低。而后牙有较多的窝沟,且窝沟越深越容易发生龋坏。
此外,牙排列不整齐、拥挤和重叠容易形成牙菌斑滞留区,故也容易龋病的发生。
√预防措施:
(1)均衡饮食,注意孕妇、婴儿、儿童的营养保健,避免乳牙、恒牙出现发育缺陷。同时可以应用氟化物,对乳磨牙和恒磨牙进行窝沟封闭等措施,增加乳牙和恒牙的抗龋力。
(2)可以适当咀嚼无糖口香糖,刺激唾液分泌,起到抗龋效果。
(3)牙列不整齐可考虑进行正畸治疗,即矫正牙齿。通过矫正牙齿使得牙列整齐,更有利于清洁,减少龋病的发生。
4
时间
龋病从细菌在牙齿表面的黏附开始,形成牙菌斑,到出现临床可见的龋齿,一般需要6~12个月的时间。而特殊龋如放射治疗后的猛性龋时间更短。因此,时间因素在龋病病因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要把握关键时间进行龋病的早期发现和早期治疗。
√预防措施:
(1)定期进行口腔健康检查,做到早发现早治疗。对于学龄前儿童建议3-6个月进行定期口腔检查,对于学龄儿童应每6个月进行口腔检查,而成人则每6-12个月进行口腔检查。
(2)针对乳牙,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我们建议尽早每半年~一年带小孩进行涂氟保护。
(图源:
百度图片
)
(3)对于乳磨牙和恒磨牙,我们建议在牙齿萌出后尽早行窝沟封闭。我们甚至可以不需要等牙齿完全萌出就进行部分窝沟封闭,待完全萌出后再封闭剩余窝沟。即使是成人为了预防龋齿,在窝沟比较深的情况下也可以进行窝沟封闭。
窝沟封闭
不需要等牙齿完全萌出
窝沟比较深
龋病是以细菌为主的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除了以上介绍的四联因素,还有其他如年龄、性别、家族遗传、地理因素等都可影响龋病发生和发展。
虽然龋齿致病因素复杂,但我们可以在日常生活中采取各种措施以降低龋病的发生,一旦发现了龋齿就需要及时至医院就诊,及时寻求诊治,终止损害的进一步发展,避免病情加重。
(图源:百度图片)
中山市中医院编辑部
二审:刘卫红
三审:肖小华
上一篇:术后多久可下床活动,答案你想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