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肝自述:关于我,你知道多少?
✦
大家好,我是丙型肝炎病毒,英文代号HCV,在肝炎病毒家族里排行老三。我的战功显赫:据WHO报道,2019年全球有5800万慢性丙肝患者,约有29万人因丙肝相关疾病而死亡。中国是我的美好家园,也是全球HCV流行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其中因感染我而导致的HCV相关肝硬化及肝癌的发生占相当比例。近年来中国每年丙肝报告病例数均在20万例左右,截至2021年底,累计报告病例约290万。这都是我“辛勤奔波”的成果。
我主要潜伏在人体肝脏引发急慢性病毒性肝炎,通过血液传播感染人类。以前的我可以非常轻易地通过输血和血制品在人群中流行,但是自从1993年中国开始对献血员筛查抗-HCV,2015年开始对抗-HCV阴性献血员筛查HCVRNA,国家对血制品的管控愈加严格,我的主要谋生之道就被迫发生了改变。在目前就诊的患者中,大多有1993年以前接受输血或单采血浆回输血细胞的历史,他们都是我的熟人。另外,生活中使用非一次性注射器和针头、未经严格消毒的牙科器械、内镜、侵袭性操作和针刺、共用剃须刀、共用牙刷、修足、纹身和穿耳环孔等都易于我经破损的皮肤、粘膜进入新的人体。
毒品嗜好者们共用注射器和不安全注射是目前新发感染最主要的传播方式,这一部分人群是我最喜欢的朋友。其次,我还可以通过性接触传播,与HCV感染者性接触和有多名性伴侣者,感染到我的危险性较高。母婴传播也是我不可忽视的一条生存之道,怀孕的抗HCV阳性母亲传播给新生儿的风险约为2%,HCVRNA阳性者垂直传播的风险高达4%-7%。
进入人体后1-3周,外周血方可检测出我的存在,我的血清标志物有HCVRNA、抗HCV阳性,急性感染者可出现全身乏力、食欲减退、厌油、恶心和右上腹季肋部疼痛等临床症状,少数患者低热、肝、脾肿大、身目黄染,多数患者无明显症状,表现为隐匿性感染。
大约最高45%的急性HCV感染者可自发清除病毒,多数发生于症状出现后的12周内。病毒血症持续6个月仍未清除者为慢性HCV感染,急性丙型肝炎慢性化率为55%~85%。慢性化患者肝硬化、肝癌发生风险大大增高,肝硬化和肝癌是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的主要死因。
►►►
病毒性肝炎的临床症状
由于我不容小觑的肝脏破坏力,人类在1989年发现了我,2020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在发现丙型肝炎病毒上做出卓越贡献的三位科学家--HarveyJ.Alter、MichaelHoughton和charlesM.Rice,他们经过20多年的努力才成功揭示了我的存在。随着我的“名声大涨”,敌人却越来越多,好日子也越来越少。只要我的血清标志物被发现,人类就启动抗病毒治疗试图消灭我,基于我的基因型及其亚型量身定制了多种方案:
1
泛基因型药物,如索磷布韦/维帕他韦针对多种基因型,对我的杀伤力达到90%以上,甚至将近100%;
2
基因型特异性药物;
3
联合聚乙二醇干扰素a方案,这些武器对我的杀伤力非常之大,让我无处可寻。然而由于我的基因组为具有高度变异性的单链RNA,变异能力远强于我二哥HBV,只要药物作用靶点基因突变即可使治疗失败,为此我将与人类开展一场敌强我弱的游击战。
参考资料:
[1]李健,庞琳,王晓春,刘中夫.中国丙型肝炎防治进展与展望[J].中国艾滋病性病,2022,28(07):761-765.
[2]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9年版).中华传染病杂志,2020,38(01):9-28.
专家简介
李剑萍
主任医师,医学硕士。广东省药学会专家组成员,广州市青年医师协会常委。长期从事肝病临床及教学工作,擅长重型病毒性肝炎的抢救、慢性病毒性肝炎抗病毒、肝硬化的诊断和治疗,在疑难肝病的诊治方面有丰富的临床经验。主持省市课题2项,参与多项各级课题,以第一作者在全国性医学刊物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7篇。
关玉娟
肝病科主任,主任医师,硕士导师。广州市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主任委员。从事临床科教研工作近30年。擅长慢性乙肝和丙肝抗病毒治疗,脂肪肝,肝吸虫病,重型肝炎及肝硬化并发症的救治。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参编著作4部,专利1项。曾获广东省抗非特记二等功和广州市抗击非典标兵称号,广州市抗击新冠疫情先进个人。
来源:肝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