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肾衰竭患者遇上肠癌 广州医生直面挑战
年近八旬的李奶奶
是广州本地退休人员
24年前
李奶奶曾因肾功能衰竭
同时血肌酐飙升
进行了肾移植手术
术后状态良好
但长期的免疫抑制剂的使用
加之年龄增大
带来的脏器负担加重
就在4年前医院复查,李奶奶的移植肾功能已经完全丧失,血肌酐浓度再次升高,为寻求转机,她来到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在肾内科专家的指导下再一次行“右上肢动静脉内瘘球囊扩张术”,术后的生活幸福指数显著提高。
然而,幸运之神会并未一直眷顾李奶奶。一向身体不太好的李奶奶7天前如厕时无意中发现大便上零星带有血滴,便后擦屁股纸巾上也明显可见血迹。她将情况向肾内科主管医生孟宇教授汇报。
孟宇教授出于医生的警惕,马上安排进一步检查。粪便常规提示潜血阳性,红细胞(++),肠镜检查发现距离肛门23cm的地方长了一颗大小有3.5cm长得像菜花一样的肿物,最终病理回报是中分化腺癌!
肾衰竭患者遇上结肠癌
多学科讨论制定手术方案
随后,孟教授联系了胃肠外科杨景哥主任。转到胃肠外科后,继续完善了检查,明确乙状结肠恶性肿瘤,同时还伴有周围肠系膜多发肿大的淋巴结,身体其余部位未见明显转移迹象。
杨景哥分析道:“李奶奶不仅高龄,同时还并发慢性肾病5期(透析状态)、高血压3级(很高危组),冠心病,2型糖尿病等多种慢性疾病,增加了手术风险;二十多年前的肾移植手术,也部分改变了患者的解剖结构,给手术带来一定的影响。”
为了确保患者术中安全及获得更好疗效,杨景哥主任组织了多学科会诊来协助诊治,包括影像科、内分泌科、肿瘤科、心内科及麻醉科。
经过充分的讨论,在多个学科的协助诊治下,最后达成统一意见:根据患者目前身体状态,做好围手术期准备,可以进行腹腔镜乙状结肠癌根治术。
杨景哥也表示:做好充分术前准备,术中在保证安全及手术效果的前提下尽可能缩短手术时间,从而减轻手术给患者带来的脏器负担。
争分夺秒
精准腹腔镜手术为生命护航
手术当天,杨景哥主任手术团队在4k腹腔镜设备的加持下,充分显露盆腔的血管、神经及周围组织,从而避免术中的损伤,保障了术后患者的控便和排尿功能,提高术后生活质量。
历经90分钟,手术顺利完成,肿瘤组织完整切除,淋巴结清扫干净,术中出血量极少。手术团队平时默契娴熟的配合及丰富的经验,在这台手术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术后一天查房,患者精神状态良好,复查血肌酐未见明显异常升高;术后3天,逐渐从全流饮食过度到半流饮食;术后5天,就拔除盆腔引流管,下床活动自如。这对于一位伴有慢性肾病5期、很高危级别的高血压,冠心病,2型糖尿病的老年患者来说,是难以想象的,也是十分可贵的。每一次手术的成功正如与死神搏斗后的胜利,换来的是给每一位患者最安心的守护。
早发现早治疗
重在治未病
李奶奶是不幸的,多种慢性病缠身,肾移植二十余年后肾衰竭再现,恶性肿瘤,一个较弱的身躯,承受了常人难以想象的痛苦!同时,李奶奶又是幸运的,对于肾移植来说,肾脏功能保存二十余年,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发现肠道恶性肿瘤,通过微创手术解决,争取到了根治效果。她所遇到的,都是尽心尽责的医生和人!
此外,杨景哥表示:当今时代下,腹腔镜手术可以达到甚至超越了以往的开放手术的效果,用几个“锁孔”大的孔代替了以往腹壁长长的伤口,达到了切口小、痛苦小、恢复快的目的。特别对于伴有多种慢性疾病的老年患者,在多个学科的协助下,腹腔镜技术可以完成以往想做而不敢做的手术。
同时也呼吁大家,出现大便习惯改变,包括黑便、便血、便不成形、便细等症状,建议及时到医院就诊,必要时行胃肠镜检查,预防及早发现早治疗才是根治之本。
本文专家
杨景哥
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外科副主任兼胃肠外科一区主任
主任医师
医学博士,硕士生导师
广东省杰出青年医学人才
胃肠肿瘤(胃癌、结直肠癌、胃肠间质瘤)的微创手术治疗;肥胖与糖尿病的微创手术:胃旁路手术、袖状胃切除术、缩胃旷肠手术;疝气微创手术:腹股沟疝、腹壁切口疝、造口旁疝、食管裂孔疝、膈疝。
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肥胖和糖尿病外科医师委员会常委兼秘书长、国际肥胖与代谢病外科联盟会员、哈佛大学访问学者、广东省医师协会减重和代谢病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州市实力中青年医学专家。
出诊时间:
暨大总院:周一上午(减肥门诊),周五上午(胃肠外科门诊)
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宣传团队
-出品-
通
讯员:伍振鹏、胡大海
编
辑:黄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