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东疑难危重诊疗中心联盟建设 | 消化内科炎症性肠病 MDT成功诊治一例复杂肠炎患者
//
在我院大力提倡建设多学科诊疗团队以此助力医院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消化内科通过与普外科、内镜中心、感染科、病理科、放射科会诊交流,较大提高了“炎症性肠病”的整体诊疗水平。
病情复杂,诊断存疑点
4个月前,58岁的章先生出现了排黄褐色稀烂便、腹部隐痛的症状。章先生为了不让儿女担心,选择了隐瞒病情。随后其逐渐出现了消瘦、吞咽困难、腰背部疼痛、精神萎靡等症状。家人关注到极度虚弱的章先生,立即将其送往我院急诊科就诊,后收治于消化内科。
患者入院后完善相关检查,腹部CT提示升结肠增厚,腹后壁大片病灶,未除外肠瘘并脓肿形成可能。因肿瘤指标升高,且有吞咽困难症状,行胃肠镜检查,内镜下见升结肠肿物并狭窄、结肠多发溃疡;食管多发病变、吻合口炎。内镜活检得出的病理结果为结肠非特异性炎症及食管粘膜坏死组织。腰背痛查体触及包块,考虑为炎性包块,行B超检查发现腹膜后脓肿,予穿刺引流,送检结果为“大肠埃希菌”。
A:CT增强图片见右侧脊柱旁大片脓肿及瘘道通向肠管(红色箭头:脓肿;蓝色箭头:瘘道);B:右侧腰背部穿刺引流;C:抽出大量脓液
经过一系列检查、会诊与科内讨论后,消化内科主任郑永平认为病情诊断仍然存在较多疑点。第一,升结肠肿物病灶的性质难以确认。究竟是炎症性、肿瘤性抑或是特殊病原菌感染导致,始终难以下定论;第二,下一步应冒险行免疫治疗待内瘘口愈合还是直接做手术。患者肠瘘及腹腔多发脓肿伴有明显的营养消耗,经积极抗感染、营养支持、穿刺引流冲洗后治疗效果不佳,营养状况难以得到改善。
为明确诊断病情,更好制定治疗方案,尽快为患者解除病痛,我院消化内科开展了炎症性肠病MDT会诊。
通力合作,拨云见日
7月6日上午,我院消化内科对此病例进行详细的分析讨论。消化内科主任郑永平带领炎症性肠病MDT团队与各成员科室进行交流,各科室主任就患者的病史采集、床边查体、辅助检查以及诊断与治疗方案进行深度探讨,最终确定完善脓液病原学微生物高通量基因检测排除特殊病原菌感染,同时准备行“右半结肠切除术”的意见。会中各专家还制定了后续的营养方案并完善术前准备步骤。
MDT团队床边查看病人
会议室内各科室专家讨论分析病情
7月18日,患者手术中游离右侧结肠及系膜,见后方脓肿形成,脓肿处可见肠内容物流出,脓肿内见鱼骨样异物,予取出,手术顺利完成。综合患者病情及诊治经验,该患者确诊为克罗恩病基础上肠腔狭窄、不全肠梗阻、异物引致的肠穿孔巨大腹膜后脓肿形成。经医护人员精心照护,患者身体状况逐渐好转并于7月25日康复出院。
手术取出的2块鱼骨
克罗恩病等炎症性肠病表现多样,缺乏特异性诊断措施,诊治难度大,临床上有过首诊为“阑尾炎”、“消化道梗阻”、“消化道穿孔”等而术中诊断为克罗恩病的病例。本病例也是如此,术前多次腹部CT、MR等影像学检查均未能明确诊断,巨大脓肿形成的原因也不明确,诊断困难,治疗难度大。
炎症性肠病瘘管形成继发感染曾见报道,但并发如此巨大脓肿形成与部位的特殊性在临床十分罕见。本病例为克罗恩病基础上肠腔狭窄、不全肠梗阻、异物引致的肠穿孔巨大腹膜后脓肿形成,若单纯为之行肠道穿孔修补术,术后瘘发生风险高且难愈合。而此次先行经皮穿刺引流及抗感染等治疗,再经MDT讨论确定精准的手术方案及营养支持措施,体现了诊疗团队认真负责、齐心协力的团队精神。同时,本病例的成功救治,也可以为今后收治类似患者的救治提供参照及借鉴。
温馨提示
近年来,炎症性肠病呈多发趋势,其症状复杂多样,除最常见的腹痛、腹泻之外,还可出现多种胃肠道外表现,市民应注意及时就诊,避免误诊。
炎症性肠病多学科团队简介
我院作为广东省高水平医院,长期承载着收治粤东地区疑难重症病例的重任。其中,炎症性肠病的诊治便是消化内科的专业领域之一。炎症性肠病的诊治是一大难点,涉及的科室涵盖了消化内科、血液科、肿瘤科、普外科、风湿免疫科、感染科等,其诊断及治疗也需要多个科室共同协作。科室组建了炎症性肠病多学科团队(MDT),汇聚各科资深主任医师,提高了诊断的准确率,为患者病情评估提供更全面、更优化、更便捷的治疗方案,有效改善患者预后。
END
供稿:消化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