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这种病毒传染源未明,已被WHO定为国家级高风险
近日,加纳两例患者因感染马尔堡病毒死亡世界卫生组织(WHO)紧急宣布,西非国家加纳暴发马尔堡病毒(Marburgvirus)疫情,鉴于本次爆发的传染源尚未明确,WHO将此次疫情风险定为国家级高风险。
马尔堡病毒与埃博拉病毒是近亲,同属丝状病毒,感染后潜伏期2-21天,最长可达26天。
感染后症状严重,包括突然发生的高热、严重的水样腹泻、腹痛、痉挛、恶心、呕吐、极度疲乏、嗜睡及全身广泛出血,病死率高,平均病死率约50%,历次疫情中病死率在24-88%不等。
目前尚没有针对性的疫苗及特异性抗病毒药物。
1967年首次马尔堡病毒疫情同时在德国马尔堡、法兰克福和塞尔维亚的贝尔格莱德爆发,其源头与实验室使用来自于乌干达的非洲绿猴相关。
此后,在安哥拉、刚果民主共和国、肯尼亚和乌干达等非洲国家报告了疫情和零星病例。
发生在欧美国家的病例均可溯源至非洲,2008年欧美的两例患者在起病前均曾参观过乌干达地区蝙蝠聚居洞穴,俄罗斯病例与实验室事故相关。
2009年科学家在乌干达地区的埃及果蝠体内分离出病毒,认为果蝠是马尔堡病毒的自然宿主。此外,猪和非洲绿猴对丝状病毒易感,可能在疫情传播中起着放大器的作用。
马尔堡病毒能由动物传染给人,例如长期暴露于蝙蝠居住的洞穴;也能通过人与人直接传播,例如通过破损的皮肤、粘膜直接接触感染者的血液、分泌物、器官、其他体液或尸体,以及接触被这些体液污染的物品(如床上用品、衣物)而传播。
简单地说,血液病毒阳性的个体具有传染性,需要注意的是,康复患者的眼睛和睾丸中病毒可持续阳性,但是,蚊虫叮咬不会传播马尔堡病毒。
目前马尔堡病毒主要局限在非洲,非洲外均为输入病例或实验室感染。
对于我们来说,首先,要安全旅行,少去或不去果蝠聚居的矿山或洞穴,必须要去时做好防护,包括穿戴手套、面具和防护服;
其次,关注疫情实时状况,旅行地有疫情时尽量避免前往,在疫情地则需要避免与马尔堡病毒病患者密切接触,必须接触患者时佩戴手套和适当的个人防护装备,勤洗手,需要注意男性幸存者在症状出现后12个月内或在其精液两次马尔堡病毒检测呈阴性之前可能携带病毒;
最后,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所有动物产品(血液和肉类)在食用前都应彻底煮熟。
来源:感染二科
作者:杨慧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