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成功开展一例三岁儿童无镇静肿瘤放疗
想到过“让一个仅3岁的小男孩,能安安静静地全程配合放疗”有多么不容易吗?近日,我院放疗科在医务人员耐心的心理疏导、互动小游戏及家属的配合下,成功施行了一例三岁室管膜瘤儿童无镇静放疗。这是我院放疗科在儿童肿瘤治疗无痛无哭的目标上迈出的坚实一步,未来,我院也将继续推广打造儿童肿瘤治疗无痛无哭新模式。
小小(化名)是一名3岁患儿,因患有第四脑室室管膜瘤(WHOII级)而入院,根据临床指南,需接受术后放疗,以降低肿瘤的复发率,提高生存率。前几次放疗小小都因恐惧而剧烈哭闹而无法配合,需采用镇静的方法以保证放疗的顺利施行。但随着镇静次数的增加,患儿对镇静药物逐渐耐受,且患儿血管细,留置针经常堵管,需要频繁扎针。小小家属一方面为患儿频繁扎针感到心疼,一方面也担心长期镇静会有不良反应。“每次看到针扎在孩子的身上,我的心里也像针扎一样疼。”小小的母亲说道。
为了让诊疗过程更有温度、更有人文关怀,秉承着让儿童肿瘤治疗无痛无哭的理念,放疗科医务人员在与患儿家属充分沟通后,最终决定进行无镇静放疗的尝试。张辉主任医师、程惠华主任医师、李素玉副主任医师也与患儿和家属进行了有效互动和充分沟通,增加了患儿对治疗环境和周边医务人员的亲近感,为后续顺利开展无镇静放疗打下重要基础。通过耐心的沟通和充分的心理建设,让患儿将放疗过程想像为戴上头盔,乘坐宇宙飞船去探险,放疗期间家属通过操作间对讲设备与患儿保持实时沟通,使患儿感觉父母就在身边,愿意配合治疗。
“宝宝你看,飞船飞起来了,你跟着我一起数数好不好?我们从1数到30,爸爸就过去接你。1,2,3……”随着数数的开始,原本有点焦躁的小小也逐渐安静下来,静静地跟着爸爸一起数数,望着旋转的“飞船”(直线加速器)勇敢地开始了“探险之旅”……整个放疗过程没有恐惧,没有眼泪,小小就这样奇迹般地完成了他的第一次无镇静放疗。治疗结束后,技术员与患儿一起在放疗机房画画,提升了患儿对治疗环境的熟悉感,消除恐惧。
“之前还没到放疗机房就开始哭,喊着要回家,现在常常问我‘妈妈,我们什么时候去坐飞船?去画画?’”小小妈妈对孩子有这样的转变感到十分欣慰,这种转变的背后,是放疗科全体医务人员一次次充满爱心的沟通疏导、陪伴关怀和辛勤付出,是患儿家属的充分信任和积极配合。
在福建省儿童医院,无痛放疗,来了!随着放疗科机房儿童化装修、心理辅导室布置的推进,我院放疗科将提供更符合儿童心理、更温馨的诊疗环境,让放疗成为一场充满趣味的探险,不再冰冷,不再痛苦。
福建省儿童医院放疗科介绍
约70%的癌症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需要放射治疗,约40%的肿瘤可以通过放疗得到根治。放射治疗作为肿瘤治疗的三大手段之一,在儿童肿瘤综合治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儿童肿瘤对放射线的敏感性更高,因而放疗的效果也更显著。一方面放疗对于消除术后局部残留瘤灶具有重要意义,另一方面对于一些发生在特殊部位、手术风险极大或创伤极大而无法行手术的瘤灶应用放疗,可以达到有效的局部控制作用。
福建省儿童医院放疗科作为全国首个儿童专科医院放疗科,致力于儿童肿瘤精准放疗,汇集多学科支持力量,与上海儿童医学中心肿瘤相关科室精密协作,配备国内先进的Truebeam直线加速器、四维大孔径CT模拟定位机,并有镇静门诊、PICU保驾护航,可开展精准的三维适形放疗、固定野调强放疗、容积旋转调强放疗等,实现儿童实体肿瘤的智慧化放疗,填补福建省儿童放疗领域的空白,弥补了我国东南部儿童肿瘤放射治疗的短板,并将辐射江西、浙江等周边省份,惠及台湾同胞,成为闽台儿童医学合作的新纽带。
我科开展的诊疗病种包括:
神经母细胞瘤
肾母细胞瘤
霍奇金淋巴瘤
横纹肌肉瘤
非横纹肌肉瘤类软组织肉瘤
尤文肉瘤
胶质瘤
髓母细胞瘤
颅内生殖细胞肿瘤
室管膜瘤
颅咽管瘤
其他儿童肿瘤
专家介绍
程惠华
主任医师
福建省儿童医院放疗科特聘专家
原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放疗科主任医师
从事肿瘤放射治疗工作30余年,具有丰富的临床诊疗经验。主编《肿瘤综合治疗手册》《前列腺癌综合治疗理论与实践》等著作6部;于国内外刊物发表论文50余篇,其中SCI论文6篇;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4项;福建省科学技术进步奖1项;承担福建自然科学基金课题2项,中华医学会科研基金课题1项,全军军事课题1项,南京军区军事课题1项。因医教研工作成绩突出,多次享受南京军区医疗卫生专业优秀专业技术人才岗位津贴,荣立三等功2次。
陈海燕
副主任医师
福建省儿童医院放疗科特聘专家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放疗科副主任医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硕士、上海交通大学肿瘤学博士。主持参与相关课题6项、其中国家级2项。发表高水平SCI学术论文8篇。担任中国抗癌协会小儿肿瘤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中国抗癌协会小儿肿瘤专业委员会放疗学组委员,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放射肿瘤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上海市医学会放疗专委会青年委员,上海市抗癌协会儿童肿瘤专委会委员,华人肿瘤放射治疗协作组放射免疫工作委员会上海分会委员。
撰稿:黄希臻
校稿:肖华香
编审:毕莹赟张文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