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脐部膨出 “小拳头”,贵医三附院多学科协作完成“生命接力”
近日,贵州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通过多学科协作成功抢救了一名出生仅10天的宝宝!
一位出生仅7天的宝宝出现脐部露出物,犹如“小拳头”,情况十分危急,家属急忙转了多家医院后收治未果,1月12日,患儿家属怀着一线希望到贵州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就诊,因“脐带囊肿摘除后脐周渗血伴流脓7天”收治于新生儿科。
患儿脐带脱落后脐部出现了可见鲜红色黏膜面,似小息肉状,后来渗血、渗液及脓性分泌物逐渐增多,同时可以看到肠管逐渐从肚脐周围突出来。新生儿科立即对患儿进行体格检查并进行脐部无菌换药处理后,1月13日,新生儿科在密切注意患儿病情的指标变化的同时立即邀请医务科、普外科胃肠外科学组、麻醉科等多学科进行大会诊,凭着专业的团队、高超的技术,专家迅速作出诊断:患儿是一例先天性脐肠瘘,由于渗液对其周围皮肤造成了侵蚀,必须尽快手术,否则可能因肠管长时间暴露继发腹腔感染而面临生命危险。肠瘘并肠套叠的手术治疗对医生的专业技术要求非常高,不仅要高度注意术前水、电解质平衡及预防感染,术后格外加强肠外营养管理、水电解质平衡及抗感染的处理。
1月15日上午,患儿哭闹时出现暗紫色的脐部露出物,新生儿科再次请普外科胃肠外科学组会诊,考虑为脐肠瘘并肠套叠脐疝形成、肠梗阻,需紧急行剖腹探查术+小肠套餐复位术+脐痿切除+修补术。与患儿家属沟通后,决定在贵州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实施手术,贵州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制定了详尽的手术方案及应急预案。紧急将患儿送往了手术室。对于这名幼小的患儿,麻醉的诱导、麻药的种类选择、剂量的把握,手术过程中随时可能出现的突发情况和术后复苏护理,对麻醉医师、手术医师、配合手术的护士以及复苏室工作人员都是一个严峻考验。为此,贵州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院长高鸿亲自为该患儿行气管插管全麻并全程监护。(新生儿麻醉风险极高,其插管技术的管理是考验一个医院麻醉水平的标志,高鸿院长担任教育部高等教学指导委员会麻醉学分委员会委员,具有高超的麻醉技术。)在普外科胃肠外科团队学科带头人及原贵医附院小儿外科副主任陈刚教授的主刀下,在多学科的紧密配合下,手术室里齐心协力、共同协作,经过2个小时的奋战,手术取得圆满成功。术后转入新生儿科重症监护室进一步治疗,目前情况平稳。
众人划桨开大船,多科协作攻难关。贵州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作为一家省级综合医院,历史悠久、底蕴深厚,坚持一切以病人为中心,在诊疗过程中,面对疑难复杂病例实行多学科会诊机制,注重发挥各科室的团队力量和技术优势,强强联合,实现用最精的技术、最优的服务,在最短时间内让患者达到最佳治疗效果,唱响了健康惠民的“好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