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死神”角力,18小时的生死营救——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儿童肝移植技术成功挽救4岁因蘑菇中毒致肝衰竭患儿
8月6日深夜,吉大一院党委书记、器官移植中心主任、吉林大学肝移植中心首席专家吕国悦刚刚完成一台DCD肝移植手术便接到了一通来自沈阳的电话,“大夫,请救救我的女儿!”
吕国悦顾不得满身的疲惫,开始仔细询问起患儿的病情及目前的生命体征。患儿是一名4岁的女童,因三天前进食了山上采回的蘑菇后,逐渐出现恶心、呕吐等症状,并伴有精神萎靡加重、肝功能指标明显升高,患儿急诊收入当地医院,在保肝、改善凝血、降血氨、血液净化等积极治疗后,病情仍持续进展,现已陷入深昏迷,目前已进行气管插管。当地医院诊断为急性肝衰竭、肝性脑病Ⅳ期。检验结果中,肝功能指标均大幅上升,凝血指标全面崩溃,患儿生命垂危,作为唯一的生存希望,肝移植手术刻不容缓。
适合患儿的肝移植手术类型分为DCD供肝肝移植及亲属供肝活体肝移植,因患儿病情无法耐受等待肝源的时间,手术方式只能选择亲属供肝活体肝移植。吕国悦与患儿家属沟通后,患儿姥姥自愿捐肝进行肝移植。经过与家属仔细沟通并交代其余注意事项后,患儿及家属乘坐救护车从沈阳市火速赶往吉大一院,此时,时间就是生命。
亲属供肝活体肝移植,是一种针对肝源短缺所采取的替代性手术方式。这种手术方式旨在确保供肝者安全的前提下,获取部分健康肝脏,并将其“嫁接”在患者身上,达到挽救患者生命的效果。然而,因此类型手术涉及供肝者和受体两台手术,术前的供受体评估、伦理审批、手术人员的调配及手术过程都较传统肝移植手术更加繁琐与复杂。
8月7日,患儿抵达吉大一院器官移植中心,并开始进行术前检查及准备。在非工作日的情况下,吕国悦紧急召集科室人员以及放射线科、麻醉科、小儿ICU科等多位科室专家进行术前讨论及评估工作,力求术中万无一失。
与此同时,吕国悦带领的肝移植团队和小儿ICU科主任李玉梅带领的医护团队第一时间启动肝移植程序,马不停蹄地办理伦理审批程序等,为患儿尽早手术争取时间。
8月8日凌晨3时,患儿进入手术室,而此时距患儿入院仅过去了18个小时。经过肝移植团队11个小时的奋战,供受体的手术顺利完成,术后均安返病房。小儿ICU科医护团队不舍昼夜,实时监测患儿生命体征、液体管理、凝血功能、肝脏指标、肝脏血流等动态变化,全力为患儿的术后恢复保驾护航。术后第1天,患儿肝功指标全面下降;术后第4天,患儿脱机并完全清醒;术后第7天,患儿身体机能全面好转,也对医生露出了第一个微笑。
这个甜美的微笑,不仅仅是患儿意识状态逐渐恢复的证明,更为这个家庭带来了继续生活的希望。这场与“死神”的较量,医患大获全胜。
这种“战斗”,对于吉大一院肝移植团队来说,已屡见不鲜。自2012年肝移植中心创办以来,在吕国悦的带领下,已成功完成700余台DCD肝移植手术和活体肝移植手术,成功挽救约700名患者的生命,填补了吉林省医疗方面的多个空白,现已成为东三省医疗手段最全、肝源等待时间最短、手术效果最好的移植中心。肝移植团队不断奋进,2021年开始,采用腹腔镜获取活体供肝,进一步减少了活体捐献者的损伤和疤痕,促进了捐献意愿的达成。相继完成了腹腔镜活体左外叶、左半肝和右半肝的获取,并在过程中不断总结,不断提升,逐一解决了腔镜术中胆道造影、如何避免热器械动脉损伤、如何获取最大长度的供体门静脉、供肝肝静脉长度损失后静脉补片重建等难题,使腹腔镜获取供肝成为活体肝移植的常规术式。
正如吕国悦所说:“肝移植不仅拯救了一条条的生命,更拯救了一个个的家庭。”
吉大一院小儿ICU科具有丰富的蘑菇中毒救治和肝移植围手术期管理经验。科室成立血液净化小组和肝移植小组,掌握、归纳、总结了各种血液净化治疗模式和肝移植围手术期管理规范,形成了一套完整、严谨的集束化治疗体系。为此类患儿的救治争取最大的机会,为保障患儿的救治顺利和生存质量不遗余力。
来源丨器官移植中心小儿ICU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