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多学科合作救治罕见呼吸道多平面梗阻超低龄患儿
“谢谢你们,给了我女儿第二次生命。”毛毛妈妈握着张星星教授和耳鼻咽喉科李仕晟副教授的手感激地说到。
6月14日,儿童重症监护室收治了一例外院转来的患儿。毛毛1月16天大,因气促2天入院,诊断为急性支气管肺炎、先天性喉软骨软化病。毛毛刚一出生就出现了严重的呼吸困难、“三凹征”,并且反复肺炎感染,被诊断为重度喉软骨发育不良、喉梗阻,并在当地在新生儿科住院30天。出院后仅10天就再次复发入住监护室。
针对毛毛目前呼吸困难、三凹征明显、二氧化碳潴留等情况,儿童重症监护室积极抗感染、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后接续高流量氧疗维持毛毛的呼吸,并组织了全院多学科会诊共同讨论制定诊疗方案。由耳鼻咽喉科、麻醉科、胸外科组成的多学科团队对她的情况进行了分析和讨论,考虑为喉软骨发育不良喉梗阻后导致的进食困难、二氧化碳潴留及反复的下呼吸道感染,决定对毛毛进行喉软骨成型手术。在手术前夕,毛毛的呼吸困难突然加重,二氧化碳分压高达110mmHg,在进行紧急插管时发现了她的舌根和咽部有一个新发的巨大肿物,压迫了喉腔。手术组当机立断,将插管绕过肿块插入喉腔,暂时避免了孩子的生命危险。
这种呼吸道多平面的阻塞目前尚未见报道;毛毛舌根咽部的新发肿块到底是良性还是恶性很难判断,都给手术带来了挑战;孩子不到3个月大,能否耐受这种巨大肿瘤的切除呢?种种问题都摆在了医生团队的面前。经过多学科团队的二次讨论,在耳鼻咽喉科杨新明教授、唐青来教授、肖自安教授的指导下,再次制定了手术方案,选择对毛毛创伤最小,也是难度最大的手术方式:全麻下经口内镜咽喉部肿瘤切除+喉部软骨成型。目前国际上尚未见对这么小的婴儿进行此类手术的报道。
8月3日,李仕晟副教授主刀、肖峰副教授麻醉进行手术。手术完整将肿物切除,并将发育不良的喉部软骨进行成型,扩大了呼吸道。术中快速病检确诊肿物是罕见的口内型甲舌囊肿(良性病变),手术耗时40分钟,出血量约5ml。手术只是第一关,术后拔管和肺部情况的控制也至关重要,在儿童重症监护室张星星教授团队的日夜守护下,毛毛顺利拔除气管插管。
气道疾病是临床的危重疾病,婴幼儿的气道疾病更是重中之重。湘雅二医院气道相关多学科团队已经多次抢救包括新生儿的气道阻塞患者。耳鼻咽喉科杨新明教授团队,不断突破临床瓶颈,创新外科术式,使气道疾病的治疗成为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的招牌之一。让每个患者都能自由呼吸,是湘雅二医院气道疾病团队最大的心愿。
来源:耳鼻咽喉科、儿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