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关注】青年医生李达志:经历无数个“第一次” 完成蜕变
2022年8月19日,《玉林晚报》开设“中国医师节”特别报道专版,以《青年医生李达志:经历无数个“第一次”完成蜕变》为题,对我院脑病科的年轻医生李达志进行报道,聆听和体会年轻医生对“医者”这个崇高职业的感悟和践行。
现全文转载如下:
“阿姨,你今天可以出院了,回去有什么问题可以给我打电话。”8月16日上午8时,李达志跟往常一样到病房查房。他主管的几名患者当天病情好转出院,他一一送上亲切的问候和关怀。
李达志,一名90后年轻医生。2016年大学毕业,经过3年规范化培训,2019年正式进入市中医医院,成为脑病科的一名医生。
高考填报志愿选择学医时,李达志对未来还有些许懵懂;但从真正成为一名医生开始,他深深爱上了这个职业。
进入职场,李达志发现有些疾病非常复杂和“狡猾”。“大学学到的知识只能算得上皮毛,因为患者大都不是照着书本生病的。”李达志说,在工作中,掌握基础知识是必备的,此外,还要不断积累临床经验,才能发散思维,更好地处理疾病。
“遇到气喘吁吁的患者、心跳骤停的患者,该怎么办?刚毕业时,我完全不懂如何处理这些问题,甚至不敢独立上班。”为了尽快上手,李达志将临床常用药及其用法、危急重症的处理方法、带教老师处理病情的措施都整理出来,装订成书,一有空就拿出来翻看,刻入脑海里。
至今,李达志还记得第一次为患者做腰椎穿刺术时候的情况。术前,他已经反复观看操作方法,但到自己真正操作时,却并不顺利。第一次角度不对,没成功,他紧张得满头大汗,一旁的主任教他调整角度和深度;第二次还是失败,他心里直打退堂鼓;直到第三次,才完成穿刺。从那以后,他经常练习,总结自己的经验和手法。现在他已掌握熟练的技巧,并能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指导。
刚参加工作时,李达志接诊了一名大面积脑梗的患者。经过全面评估,他建议手术治疗,但家属因为各方面的原因,选择保守治疗。患者入院的第二天晚上出现呼吸衰竭,经过气管插管等全力抢救,暂时保住了生命体征。然而,家属却签下放弃治疗的知情同意书,将患者带回了家。李达志知道这意味着什么,他感到深深的遗憾,“生命就是这么脆弱,作为医生,在近距离面对死亡时,我们想做的,只是在‘鬼门关’前努力拉患者一把。”
第一次独立上班、第一次独立操作、第一次管床、第一次抢救患者……每一个“第一次”,都是一名医学生向一名真正的医生必须完成的蜕变。“当我为患者解除了病痛,看到他们脸上露出笑容时,我会感到很自豪,那种成就感在别的地方是体会不到的。”李达志说。
今年的“中国医师节”,是李达志职业生涯中的第四个“中国医师节”。8月18日,在市中医医院举行的医师节表彰大会上,他荣获“最具潜力医师奖”。前面4年,他在对工作的不断摸索中寻找前进的方向;未来,他会和其他青年医生一样,更加脚踏实地,践行救死扶伤的神圣使命。
(记者覃琴通讯员陶继军)
来源:玉林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