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治区党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黄志勇一行来我院开展援外史料搜集与研究专题调研
8月18日,自治区党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黄志勇、广西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所长冼少华一行4人来到广西江滨医院(自治区第三人民医院),就援老援越抗美医疗救护史料搜集与研究,进行专题调研。我院党委副书记马金玉、副院长覃宇奇、总会计师梁新佳及相关职能科室负责人陪同调研,原援外病科医护人员代表梁积英、杨秀塔参加座谈会。
调研组一行实地参观了老挝领导人当年在我院种植的玉兰树、院史馆等两处院内见证中老中越友好关系的地点。
在座谈会上,马金玉从历史背景和衍生开展的系列纪念活动等方面,向调研组介绍了我院医疗援助老挝、越南的院史和基本情况。
她提到:“我院将继续挖掘那些潜藏在医院历史之中,为东南亚国家提供医疗救护,患难与共、守望相助的动人故事。恳请各位专家能够提出宝贵意见,帮助我们开发利用好这些珍贵的历史资源,借此进一步加深中老、中越文化领域的交流合作,为共建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注入人文动力和江滨力量。”
“大为震撼,不虚此行!”黄志勇对我院在收集和整理援老援越抗美医疗救护史料方面的工作,给予高度赞誉。
他指出:“这次来江滨医院调研,是一次难得的、生动的党史、院史学习教育。一是大为感动,在短短两年时间内,江滨医院能挖掘历史、收集整理资料,体现了医院的高度重视和扎实的工作作风;二是大有收获,收获的不仅仅是历史资料,更看到了这背后体现出来的爱国主义精神、国际主义精神和江滨医院的精神院训;三是大有启发,为调研组后续进行课题研究,提供了工作方法和工作思路的启发。”
专家们还从收集历史资料的查阅途径、方法和技巧等,给予我院现场指导。
下一步,我院将继续做好院史资料的补充整理工作,并想方设法让档案资料“活”起来,让新一代江滨人在前进时拥有精神归属,让江滨前辈们的事迹与品格在新时代得到重生。
延申阅读
历史背景
1
广西南宁成为老挝等东南亚病员的收治点之一
根据档案资料显示,1971年,老挝中央提出陆续送病人来中国治病的要求。鉴于当时老挝的战争环境和医疗条件的缺乏,同年8月,经国务院首长批示同意接受老挝的要求。
随后,我国中联部、卫生部、外交部联合发文,考虑到南方一些省市的气候和生活条件对老挝外宾比较能适应,安排广西南宁、湖南长沙、广东广州为老挝病员的收治点。
2
我院援外病科成为南宁的收治点
1972年初,经自治区党委常委办公会议研究,决定将自治区人民委员会视察委员会院内的5栋二层老干部住宅楼,划拨给自治区干部疗养院(今自治区江滨医院),改作援外病科病房楼,作为南宁的东南亚国家病员收治点。
在病房楼改造期间,外宾病员暂时安置在中国人民解放军三〇三医院接受治疗,由我院派出医疗团队共同负责医治。1974年5月,援外病科病房楼改造完成,外宾病员全数转至我院。
1972至1979年,根据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工作部署,我院接收、医治了数百名以老挝为主的、东南亚国家的高级党政军干部、留学生,为他们提供国际医疗卫生援助服务,并以精湛的医疗技术、贴心的护理、周到的服务得到了病员们的认可和好评。
在一次交流会上,老挝病员领队、省级干部坎拉就曾说:“自治区领导对我们这样重视,医生护士对我们这样关心体贴,充分体现了老中两国人民的深厚友谊,这也是后方同志对我们的有力支援。”副领队、省级干部文更也说到:“我一生来也没有收到过这样的体贴照顾。”
3
凯山·丰威汉访华时到我院慰问
1976年3月,以老挝人民革命党总书记、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总理凯山·丰威汉为团长的老挝党政代表团一行22人,在时任中共中央委员、中联部部长耿飚和外交部副部长韩念龙的陪同下来桂访问,并于3月21日上午专程来到我院,看望了住院疗养的老挝病员,在座谈会上详细询问了他们的身体、治疗和生活情况。
会上,凯山·丰威汉特别说道:“我们这次来,就是想专门来感谢这里的同志们。几年来,广西江滨医院接收了我们许多病员,他们的反馈都很好。有些同志已经痊愈回国,现在工作状态、身体状况也都很好。尤其是这次过来,看到我们的同志恢复得很好,我们都很高兴。”
纪录片《志同道合》中,涉及我院的片段
4
我院为越南提供医疗救护
上世纪70年代,越南驻南宁领事馆人员、来南宁集训的越南运动员以及越南实习生的住院、门诊、体检任务,皆由我院负责。
在1974年10月15日我院的《医疗援外工作汇报》中提及,当年5月至10月共5个月的时间内,接收到住院的越南患者一名,为越南驻南宁总领事馆的副总领事阮魁同志;接待越南患者门诊14人次、急诊出诊1次;为包括越南总领事馆、安装公司工作人员及留学生在内的越南外宾体检70人次;集体参观放射科516人次。
系列纪念活动
我院基于这段医疗援外历史,近年来开展了“一栋楼、一棵树、一座馆、一本书、一部片”系列活动。
一栋楼:1972年初,经自治区党委常委办公会议研究,划拨给自治区职业病防治院(今自治区江滨医院)5栋二层小楼,改建为援外病科病房楼,每栋设有12间病房。至今仍保留影像资料,见证着这段珍贵的历史。
一棵树:1976年3月21日,老挝领导人凯山·丰威汉来我院慰问病员时,与时任中联部部长耿飚、外交部副部长韩念龙,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第一书记、自治区革命委员会主任安平生,共同在我院援外病科的病房门前,种下了两株象征着中老友谊长青的白玉兰树,其中一株“中老友谊树”依然在茁壮生长。
一座馆:在院史馆内,以“践行国际医疗服务”为部题,设置专门板块,以中英双语展陈了我院接收医治东南亚国家党政军干部的资料,有图片57余张,实物20件。2020年,老挝驻南宁总领事馆总领事维拉萨专程观展并留影。2021年7月26日,由老挝驻华大使坎葆·恩塔万、越南驻华大使范星梅率领的老挝、越南驻华使节团到南宁市访问,第一站便来到我院,两位大使一同参观院史馆并写下感言。
一本书:目前,自治区档案局(馆)、老挝内政部国家档案馆正在与我院合作编辑一本题为《中老友谊的历史见证——广西江滨医院援外史料选编》的书籍,预计于今年完成编辑、出版工作。
一部片:广西广播电视台与老挝国家电视台2021年联合摄制了一部纪念中老建交60周年的纪录片《志同道合》,将我院的援老医疗史作为纪录片讲述的重要部分。纪录片一经播出即在中老两国引起热烈反响。2021年9月30日,老挝《人民报》刊发《纪录片〈志同道合〉讲述老中建交60年深情厚谊》的重要文章,评价该片具有“天然的使命感和广阔的历史视野”。2021年10月1日,老挝国家电视台中午和晚间两次播出该片,以此祝贺中华人民共和国72周年华诞。
▐文稿:赵凯玲
▐摄影:黄斌
▐编辑:向煜
▐审核:陈春栩
END
——广西壮族自治区江滨医院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