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院区动态丨疼痛真的会令人“心碎” 三学科强势联动精准施治
八旬老人跌倒骨折,送医后排查出“心雷”。当病痛开启生命倒计时,青岛市市立医院西院区心内科、骨科、麻醉科强势联动,聚力解除“心头之患”,治愈“伤筋动骨”之痛。
一场意外,两把夺命刀
近日,81岁的市民赵女士(化名)不慎跌倒,致左髋部受伤,疼痛异常,家人急忙将老人送至青岛市市立医院就诊。X线检查提示“左侧股骨颈骨折”,查体时发现心肌肌钙蛋白(cTn)I异常升高,心电图和心脏超声提示“室壁运动异常”,诊断“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可能性大。
骨折被称为老年人的“隐形杀手”,其危急险要可见一斑;急性心肌梗死更是威胁人类健康的“头号杀手”,尤其对老年人虎视眈眈。悬在赵女士头上的“两把刀”,刀刀致命。
冠脉正常,DSA再立奇功
最终,赵女士以“左侧股骨颈骨折、急性前壁心肌梗死”被收入青岛市市立医院西院区心内科。规范化心衰治疗使其心脏功能稍作改善后,为帮助患者尽快接受骨科手术,挽救濒死的心肌,经过充分讨论和分析,赵新闻主任建议采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明确探明患者血管情况,由此进一步明确诊断,量体制定治疗方案。
手术由本部心内科林宪如主任医师、西院区心内科廖锋副主任医师主刀。术中未见冠脉血管明显狭窄,左室造影显示“左心室下壁、前壁运动减低”,心脏运动异常,考虑为“非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急性心肌梗死”。追问家属,家属表示患者在意外骨折后曾出现剧烈情绪波动。据DSA结果,结合患者临床表现及相关辅助检查,“心碎综合征”诊断明确。
心真会碎?是病,得治!
心碎综合征,又称应激性心肌病,该病多见于女性,大部分患者发病前曾遭受严重的情绪波动(如亲友意外事故、婚姻变故、经济意外等)或身体应激(如车祸、外伤等)。
人在遇到重大的情感打击时,交感神经就会大量分泌儿茶酚胺类递质,导致心肌强烈收缩,冠状动脉痉挛,心脏电活动异常,出现“章鱼篓”样心尖球形改变,这时心脏的跳动能力突然减弱,造成剧烈胸痛或呼吸困难等类似心脏病发作的症状。
MDT多轮驱动,交出高分卷
明确诊断后,团队迅速采取针对性治疗,患者心肌酶快速恢复正常,室壁异常活动消失,心脏功能大幅改善,心尖上的那把“刀”总算去除。可是,让老人彻夜疼痛的另一把刀,依然寒光逼人。心碎综合征、高龄、长达数十年的高血压和糖尿病病史……一步行差踏错,或将谬以千里。
拟行左侧股骨颈骨折手术前,心内科、骨科、麻醉科启动两轮多学科会诊,充分发挥不同专业在围手术期管理的优势,以求将风险筛查前置,保障患者的安全、疗效和感受,谋求患者效益最大化。
多学科团队针对可能发生的风险做好充分预案,严格把关患者身体状况,保障手术安全,给患者和家属吃了一颗“定心丸”。
协同作战,打出组合拳
左侧股骨颈骨折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如期进行。术中见患者股骨颈骨折端明显移位,骨科鲍彦副主任医师操作准确、轻柔、细致,安装股骨头假体后将髋关节复位,检查关节的活动度、稳定性和肢体长度,假体稳定、松紧适度。
麻醉科全程保驾护航,由于患者有长达三十余年的高血压病史,术中为减少渗血,通过麻醉进行控制性降压,为手术安全再添坚实屏障。
手术历时80分钟,术后患者呼之即应,生命体征平稳,三天后下床进行功能锻炼。
打造多学科协作新生态
不经一番痛彻骨,怎得晚年甜梦香。7月1日,赵女士康复出院。
从被抬进病房到自己步行走出医院,赵女士经历了一番刻“骨”铭“心”的治疗过程;从痛苦呻吟、精神萎靡到焕然一新、精神矍铄,老人和家属将这一段求医路凝练为发自肺腑的三个“好”:“咱们医院、医生技术好!护士服务好!患者心情好!”
赵女士的成功治愈,得益于青岛市市立医院日臻完善的MDT模式。MDT模式集合了院内各领域的专家,能对某一疾病的诊疗有全局性的认识和把控,是一个“好上加好、优化整合、全程管理”的诊疗手段。长期以来,青岛市市立医院以MDT模式打造医院多学科协作新生态,提升医院整体医疗品质,加强学科间协作,举全院之力开展疾病的规范化治疗,为全市市民提供高品质、一体化的全生命周期医疗服务。
文/西院区宣传科谢小真
校对排版/文化宣传部张小青姬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