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大学附属医院新生儿重症医学科医护自发为患者捐款献爱心
自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以来,青海大学附属医院新生儿重症医学科聚焦群众所需,把党史学习教育成果转化为为民办实事、解难题的实际行动,以学促做,精准发力,积极提升医疗服务质量,推动医院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用心、用情、用力满足群众就医需求,切实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近日,青海大学附属医院新生儿重症医学科病区上演了医者仁心的感人一幕。新生儿重症医学科医护人员在科主任吴亚臻、护士长冯新霞、主管医生张玉兰的带领下,全科医护人员自发为科室患儿小涛涛举行了一场捐款活动,用实际行动表达了对患儿的一片关爱。
小涛涛,胎龄35w,体重1450g,生后口吐沫20分钟。5月3日以“早产儿、极低出生体重儿、小于胎龄儿、新生儿轻度窒息、新生儿肺炎、代谢性酸中毒、高乳酸血症、糖尿病母亲婴儿、新生儿低温症、高危儿、珍贵儿”收住科室。患儿为第5胎第2产,胎龄35周,因其母“胎儿宫内窘迫、妊娠期糖尿病、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子痫前期、不良孕产史、脐带绕颈壹周、胎儿宫内生长受限、胎膜早破、臀位”,急诊行剖宫产娩出。经医生积极复苏后,立即转入新生儿重症医学科,入科时全身皮肤略青紫,经皮氧饱88%,肛温34.8℃,医护人员立即予以保暖、吸痰、T-组合复苏器正压通气,约2分钟后肤色转红,经皮氧饱和度升至94%。患儿病情危重,立即气管插管,LISA技术予以外源性肺表面活性物质促肺成熟,枸橼酸咖啡因兴奋呼吸,积极预约冷沉淀及血浆改善凝血功能,纠酸等对症治疗,同时医疗小组还为宝宝建立了脐静脉通路,积极予以营养支持治疗,为及时救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早产宝宝,太过娇嫩,等待他们的是一关又一关的艰难险阻。这些艰难险阻不仅需要先进齐全的设备,更需要精心治疗与呵护。从治疗方案的详细制定、用药选择,再到精细化的护理,每个环节都至关重要。医疗救治小组及护理小组为宝宝制定救治方案和特殊护理方案。患儿吸吮力较差,采取了从微量喂养、胃管内重力喂养到经口逐渐过度,利用自制水囊枕、自制鸟巢等经济实惠的护理方式,为患儿提供24小时无间断的精心细致的护理服务,保证患儿在住院期间不发生任何护理并发症。
对于患儿的病情和治疗方案,值班医生、主管医生一次次向家长讲解,宝宝的亲属对孩子的病情有一定了解,也对医护人员的工作十分支持。面对孩子的病危通知书,宝宝家属坚强面对,无条件支持医护人员,让医护人员放手全力施救。通过与家属沟通交流,了解到一家人的生活仅靠患儿父亲一个人微薄的收入艰难维持,实在难以支撑该患儿全部费用。科主任和护士长、主管医生商量,决定发动医护人员为其捐款,大家一呼即应,个个献爱心、伸援手,50元、100元、300元……一张张饱含着爱心的纸币,见证了医护人员们为贫困患者奉献爱心的一片情谊。
小涛涛虽然早产,但幸运的是遇到了新生儿重症医学科有温度的医护团队,新生儿重症医学科全体医护为小涛涛捐赠2950元,同时,在主管医生的极力协助下,由青海大学附属医院社工部戴丽霞主任团队给小涛涛筹措了15846.47元的救助款;上海丹悦医疗器械有限公司也为宝宝提供了尿不湿等全套生活用品。这些饱含真情的善款及物品也在第一时间交到了患者家属手中,尽管捐款数目有限,但它却承载了医护人员及各界爱心团队满满的祝福与希望。
当一个早产儿或者一个带着疾病出生的新生儿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来到我们面前的时候,冒再大的风险,我们也得全力以赴。在大家的共同关心和帮助下,在医护人员的共同努力下,经过紧张有序的救治和护理,小涛涛病情逐渐稳定,还邀请宝宝妈妈进入病房实施袋鼠式护理,提升母子感情,促进宝宝疾病的恢复。
“有时是治愈,常常是帮助,总是去安慰”,新生儿重症医学科医护人员在用医疗技术治疗患者疾病的同时,更用爱心抚慰着患儿及家属因疾病受伤的心灵,用实际行动践行医者仁心,书写大爱篇章。赠人玫瑰,手留余香。本次爱心捐款活动进一步发扬了科室全体医护人员热心参与社会公益、传播爱心的优良作风,彰显了团结友爱、互相帮助的传统美德,体现了始终不忘为民办实事、办好事的初心使命。
供稿:新生儿重症医学科